目前分類:中醫的養生概念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5065582_1027473947416049_4781425548326862848_n.jpg

  夏天艷陽高照,人仿佛置身于火爐之中。如果不注意飲食,人很容易"上火"。上火是中醫的理論,中醫的解釋是五行不調,導致虛火旺盛,邪火外露。西醫的理論是說人體內的酸鹹平衡失調,使人體呈現酸性(正常人體是弱鹹性,PH73左右)
  中醫認為,在每一個人的體內,都有一種看不見的""它能產生溫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動生命的進程。為此,中醫稱這種"'"命門之火""命門之火'藏聚集著巨大的力量,為人體的生命提供長久持恒的動力。在正常情況下,"命門之火"藏而不露,動而不散,但如果失去制約,火性就會浮炎于上,表現出病症,統稱"上火"
  火分外火和內火。外火來自于外界高熱的氣溫。預防的措施是盡量避免烈日的直接照射,外出或工作時戴好遮陽㡌,同時要保持室內環境安靜,衛生,注意通風降溫,以防外火內侵。內火來自于人體陰陽失衡而出現的內熱症。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

  我愛詩,尤愛吟詩。吾今已過花甲之年,讀書吟詩經歷了兩個階段:一、認識詩有源;小時候讀《詩經》,推崇孔()聖卜()賢。二、吟詩養生;抒發吟詩讀書淺見。自古以來,吟詩讀書是人們用以陶冶情操、抒發情懷的方法之一,老年人如樂此道,可益壽延年。現代醫學指出,吟詩讀書看起來僅僅是視覺器官和口腔的運動,實際上整個機體的各種器官都参與了運動,尤其是反覆吟詩讀書的精采段落,可使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達到相對平衡,血液循環加速,體內的新陳代謝更加旺盛,能增加一些有益的激素和活性物質的分泌。這些物質能把血液量、神經細胞的興奮程度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和抗病能力,有益於身心健康。

  心理學家認為,一首好詩;一本好書,因其構思精巧、文辭優美、格調高雅、意境深遠,不但能給人美的享受,還能產生多種心理效應。心理學家朗姆士說過:「老年人吟詩讀書,就好像服用超級維生素,可使大腦、性情乃至身體充滿活力,是延緩衰老、健身益壽的有效方法。」

一、吟詩治心病

  諸葛亮言詩救急。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引眾將于山頂,遙望江北曹軍水寨,突然往後而倒,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左右救回帳中,周瑜十分危急。魯肅心中擾悶,言之孔明,孔明曰“公瑾之病,亮亦能醫”。孔明問周瑜“都督心中似沉煩積否?”瑜曰“然”。孔明曰“必須以涼藥解之。”瑜曰“已服涼藥,全然無效。”孔明曰“需直理真氣,氣著順,則呼吸之間,自然痊癒。”瑜曰“欲得順氣,當服何藥?”於是孔明密書“藥方:欲破曹營,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瑜聞詩,瞿然而起,病立好了多半。僅四言十六字之詩,用〝火攻〞〝東風〞二味良藥,使急病病危的周瑜,詩到病除。周瑜因找不到攻曹良策,苦心積慮而發“氣郁”之症,因肝氣郁結,肝火上炎,氣火並走於上,擾亂清宮灼傷血絡,故發昏迷跌扑,口吐鮮血;加之肝氣橫逆犯胃,肝胃不和,故心中嘔逆,藥不能下。而孔明不僅是位卓越的軍事家,更是位高明的醫生和心理學家。〝火攻〞〝東風〞正中周瑜心病,使他慮除氣散,肝氣條達,藥到病除。

  白居易誦詩祛病。史料記載,詩人白居易自幼聰明絕頂,身體嬌小瘦弱,五歲時得了場大病,臥床不起,百藥不效。其父白季庚在彭城任職,白母毫無辦法。正值三月初三,秦淮河邊春會,有人建議讓白居易到會場上散心。白母便套車來到會上,小居易聽著潺潺河水聲,聞著撲鼻花香,看到如雲人群,如癡如醉半夢半醒之中,小居易眼前出現一束鮮花,鮮花又變成了一個絕佳美人,纖細小手拿一本書,居易從美人手中接過書,翻開裡面盡是詩人。居易正誦之時,詩書、美人不見了,嚇得白居易大叫一聲,白母問明原由,是居易大白天做個夢。自此,白母經常教居易誦詩寫詩,每天小居易詩不離口、書不離身,以詩書作伴,沒過多久,白居易的病竟不藥而癒了。故有〝大醫者,必大儒〞之讚。以詩治病,併醫理於詩文中,不無道理。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古天真論.jpg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1)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2),獨立守神(3),肌肉若一(4),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問,視聽八遠(5)之處,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6)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7),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8),形體敞,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9),辨別星辰(10),逆從陰陽(11),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更年期

  更年期是婦女由生育功能旺盛,逐步減退到老年的過渡時期,目前公認在4060歲之間。更年期婦女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分泌的性激素逐漸減少直到停止,生殖器官開始萎縮衰退,也就是婦女從性成熟進入老年期的過渡時期。更年期又稱停經期,由於更年期的概念比較模糊,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使用停經期,但更年期這一名稱延用至今已有幾十年歷史。

  更年期最突出的表現:月經量減少,最後停經,停經是更年期的明確標誌,但它只是更年期的過一個階段,並不包括更年期的全部過程。更年期實質上是卵巢功能逐漸退化,生殖功能逐漸停止的老化過程。因其在停經前後均有一定的起始與終止持續時間,故有停經之稱。包括停經前期,停經期和停經後期。停經後大約經過十年左右卵巢功能消失,即進入老年期。

  更年期以最終停經為標誌,但這個時期在不同婦女長短不一,短者23年,長者達十餘年。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婦女只記得停經的時間而不知道更年期究竟從何時開始,但未停經並不表示沒進入更年期,一般婦女40多歲就會出現卵巢功能減退,卵巢不能發育成熟與排卵,雖然月經還很正常,但雌孕激素合成已逐漸減少,因此有必要對40歲以後婦女普及更年期知識,做好自我保健。已有衆多研究指出:卵巢功能的衰退造成雌激素不足,是促進老年併發疾病的因素,因此更年期的保健被視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健康問題。

()、更年期潮熱發作怎麼辦

  更年期婦女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突然感到自己的皮膚一下子像著了火一樣地燙,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更年期潮熱。潮熱通常會自然發作,沒有可觀察到的誘發因子,夜間發作更頻繁且較嚴重,活動、進食、穿衣、蓋被過多等情況下或情緒激動容易發作,症狀嚴重者㑹影響情緒,工作和睡眠,病人感到很痛苦。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年期癡呆是目前老年病研究中頗受世界醫學重視的一種疾病,包括老年性癡呆和血管性癡呆,它們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品質。由於這種疾病出現在人生衰老的階段,它有著人類衰老期的典型共性。想要通過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必然首先要對這種共性有充分的了解和熟悉,尤其在衰老期腦功能變化特點、整體神經系統內環境調控和學習記憶思維智能結構等方面。

一、老年期腦高級功能衰退特點

  在老年醫學的研究中,有關衰老機理的學說已達200多種,其中較為重要的學說主要有〈分子水平的高分子合成差錯災變說〉〈自由基學說〉〈交聯鍵學說〉〈細胞水平的細胞代謝失調學說〉〈體細胞突變學說〉〈組織、器官水平的特定臟器原發學說〉〈全體機體水平的腦內激素分泌和穩定性潰散學說〉〈自身免疫學說〉等。實際上這些學說反映了人體巨系統不同層次上的老年性變化機理。

  從整體觀來認識,不應把它們孤立和割裂開來,而應把它們統一到一個巨系統的理論上去。在這個巨系統中,各個層次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但腦功能層次顯然具有主導作用。

  隨著年齡的增長,腦功能的譜系結構分散度減小,各腦區的相干度增強,大腦功能趨向單調化。系統不穩定性減弱,時空功能結構的多樣性減少,系統從更多的渾沌背景轉向更多的周期背景,可選擇的漲落模式也減少。這都意味著系統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下降,難以通過有效的自組織改變功能狀態,選擇較好的漲落模式以應付內外複雜環境中的種種突變,勢必導致系統損傷和功能失調。實際觀察到的就是各種腦正常的功能下降、紊亂和各種腦病的出現。

  ET腦漲落圖技術在腦功能研究的發現,在衰老過程中,腦功能衰退有明顯的腦區選擇性。各腦區變化進程不同,造成腦原有的組織結構破壞和全腦抑制性,特別是左前腦的抑制性急遽增加。也是在腦衰退變化過程中,存在著進化程度越先進、功能越高級、成熟越晚的腦區(左前腦)首先殃及的趨勢。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國古代養生之道中,特別重視津液的價值。中醫學把唾液稱為津液,認為〝津液乃氣血化生,口得此精華,脾胃得此而昌,水谷得此而化〞。津液能滋潤皮膚、濡潤孔竅、滑利關節、充養氣血、補益腦髓、護養睛目。津液當中的唾液健脾助消化,補腎以延年,與人體的健康與養生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代養生家稱口中津液為“華池之水”“瓊漿甘露”,中醫稱謂“金津玉液”。

  漢字的“活”字就是“舌”旁加“氵”,表明唾液對生命活力的重要性。我國養生長壽十四秘訣;養生十六宜;健身十八法;九九還童功中,皆有〝齒宜常叩〞和〝津液數咽〞〝叩齒、攪海、鼓漱、咽津〞等明教。唐代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對“吞津練精養生法”做了總結概括,他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人常朝朝食玉泉,琢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琢齒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練精〞。因此,晨起、飯後、睡前多做“叩齒”“攪海”“鼓腮漱口”數次後即可生津,待唾液滿口時徐徐咽下,咽時當汩汩有聲,並用意將津合氣直送至下丹田中,以引腎水或湧泉水上潤咽喉、舌,養肺金、去心火、退胃熱、滋腎陰,以除消渴。

  我國民間對唾液的作用早有認識,如用唾液擦皮膚可治蚊蟲叮咬、解毒止癢。舌舔脫髮處,促使毛髮再生,防止皮膚衰老。飯前飯後生津咽下,可健脾助消化。睡前晨起生津咽下,可養生壯體、延年益壽。

  唾液在消化中的作用眾所周知。一個人牙齒完好,吃飯細嚼慢咽,自然脾健旺、消化力強;吸收好、營養充分;後天得養、正氣旺盛;免疫功能正常,抗病能力也很強。反之牙齒缺損,吃飯狼吞虎咽,不能充分地咀嚼分泌唾液,增加了脾胃的負擔,久而久之脾胃功能減弱,後天失養;正氣不足;免疫功能低下,邪氣則乘虛而入。

  中醫認為,唾液分為唾和涎兩個部分。唾生舌下,是腎陰所生;涎生於口,是脾胃所化。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皆由腎中精氣所充養。牙齒的生長與脫落,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關係。所以經常叩齒不僅可以補腎固齒,防止牙齒鬆動,脫離與牙齦萎縮,還可以壯骨髓,防止骨質疏鬆、增生、變形等老化現象的發生。

  現代科學發現,唾液中含有澱粉酶、溶菌、碱性離子和多種活性因子,不僅能幫助消化吸收、改善糖代謝、中和胃酸、保護胃黏膜、促進潰瘍癒合,還能殺菌、解毒、免疫、抗癌,促進細胞和組織再生。日本醫學家指出,唾液中的過氧化氫酶、過氧化物酶和維生素C等,抗癌能力很強,能夠消除致癌物質的毒性。若每口飯能做到咀嚼30(30秒鐘),就可基本上消除食物中的亞硝酸胺、黃麴霉素和苯笓等致癌物質,從而有效地減少癌症的發病率。日本科學家還發現,唾液中含有一種能使人保持年輕的激素──腮腺激素,這種激素能強化人體的肌肉、血管、結締組織、骨骼、牙齒的活力,尤其是增強血管彈性和結締組織的活力,保持皮膚的彈性,延緩老化,有助於保持機體的青春活動。美國科學家也發現唾液中的唾液生長因子能促進細胞生長分裂,使皮膚紅潤健美,對益壽延年大有好處。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養生文化淵源流長,以養生角度審視被西方推崇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夫子,我們發現他的養生思想與實踐亦是豐富多彩、博大精深。

  九月二十八日是我國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孔子的誕辰。這位在我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古代哲人,在醫療條件十分落後的情況下,居然活了72周歲,可謂高壽了,這得益於他的養生思想和養生實踐。

孔子的養生思想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幾條:

一、知足豁達、樂以忘憂

〝知足豁達、樂以忘憂〞就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而言。實踐證明,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如何,這對個人健康有極大的影響。我們常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就是這個道理。孔子個人出身貧寒一生坎坷,難能可貴的是不論遇到什麼挫折,他都能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精神境界。對人生中遇到的磨難誤解,他要求自己“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知足常樂”“不怨天,不尤人”,以一種修己和克己的精神自律。他待人接物“擇其善者而從之”,處處體現“君子坦蕩蕩”的大家風度。在事業上,他“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終生執著追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二、食居慎節、做事有度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樹立積極向上正確的人生觀,以健康為中心,這是人到老的主要任務。因為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老有所為,萬不可不顧健康而過分的追求其他。老年人只有堅持把健康搞好,使生命質量提高,做到老而不衰、精神煥發、行動自如,才能活得充實愉快,發揮餘熱為社會為家庭做出貢獻。

二、以通為貴,排除毒素

  目前〝消毒重於進補〞的新觀念日益被人們所接受。人體內的有毒物質來自哪裡呢?據專家分析,主要源於兩個途徑:一是大氣與水源的污染物,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體內,鉛、鋁、汞等重金屬就是其代表。一是食物在體內代謝後的廢物。因此專家們認為,人們如果像打掃環境那樣經常對體內進行大掃除,即時清潔體內毒素,就自然健康少病。那麼如何消除這些來自體內和體外的“毒素”呢?飲水沖洗法是最重要的,結腸和直腸是糞便形成並積存的場所,每天定時排便可以縮短糞便在腸道的停留時間,使糞便的毒素及時排除。每天清晨空腹一杯溫開水有利於大便通暢,以及毒素從尿液中排出體外。

三、腎為人生之本,宜適度補腎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藏五臟六腑之精氣,是人體發育、生長、衰老之根本,性命攸關亦握於此。中醫認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例如;腎病綜合證屬中醫水腫範疇,中醫認為水腫的發生外因為感受風邪、水溼熱毒,內因主要為肺脾胃三臟功能失調。腎者;主水藏精,尿蛋白屬人體精化物質之一,源於血液,由脾胃運化水谷精氣所化生,其精為陰之液藏於腎。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所在,腎失封藏是蛋白長期流失的病理機制。腎氣是正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提供臟腑所需的能源,而且也是激發免疫系統、增強免疫力的主要動力。腎之為病,則抵抗力低下,易受外邪侵襲,致瘍反復發作,纏綿難癒。故治以補腎、培土制水是為本證之大法。總之,腎對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千年前《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有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此即言精神狀態好,正氣充足,病邪就不會侵犯人體,人就不會患病。而如何達到精神好、正氣足,這就是個養生的問題。由此可見,古人早就認識到人們可以通過養生來保持健康狀態。

  大陸高能物研究所人體科學的研究,證實了人體外氣的存在。上海復旦大學實驗研究證實,經絡是一個生物光子系統的存在等等。有位王中醫師從19961月開始修練氣功,身心起了很大變化,身體上之前出現的手足化膿性甲垢炎、局部節腫、皮膚濕疹、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均在練功中自行康復。使他對“健康”兩字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也使他作為個中醫大夫不僅親自體會到氣和經絡的存在,無形之中為患者樹立了健康的形象,更有資格與患者談論健康。使我認識到一個好的醫生,首先應該是一個身體健康之人。

  那麼,養生防病的道理何在?這是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醫學疾病和人體,不同層次的醫學有著不同的認識,不同的認識必然帶來不同的結果。首先西方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物質的身體,著重於分析的方法,是唯物的認識觀,心理也是物質的反映。疾病是由於外在致病因素造成的,包括細菌、病毒,也包括內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的失調,心理遺傳因素等。不難看出外因是主要因素,那麼治療上必然是抗菌、抗病毒等對抗手段。中醫認為,人是精神和物質的統一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強調人的正氣和內環境的協調,陰陽平衡、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所以在治療時必然是扶正祛邪,調節陰陽平衡,達到治病的目的。而養生是中醫的基礎,從人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飲食文化、心理與身體等進行全方位的鍛鍊,更加突出強調心理對人體的影響,認為精神和物質是統一的。美國科學家已經證實人的思維是一種波的存在形式,植物也是有情感思維的。那麼可以把精神理解為更深層次的物質,所以氣功養生中特別重視修人的心性和德,以達到通過修心德改變人體,這樣的變化才是人體根本的變化。因此,要想研究清楚氣功養生治病的機理,首先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研究的思維方法,創造一種能夠研究人的心理這種特殊物質的量化方法,才談得上開始研究氣功養生治病的機理。

  總之,氣功養生等出現的一系列現象,已經足以證明古人對人體的認識是我們現代醫學還沒有認識到的。古人認為天人相應,莎士比亞說過「是星辰,天上閃爍的星星主宰著我們的生存。」我們現代的科學對此幾乎一無所知,這正是這一理論指導著人們養生,才產生天人合一的身體狀態。愛因斯坦說過;人類所了解的最嚴峻的對話──科學精神與生命意義之學必將為未來的醫學做出重大貢獻,造福人類。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血管病的預防、恢復期的有效治療及後遺症的康復與減少其復發,現已成為迫切需要進行研討的課題。本文旨在結合文獻討論氣功在該病中的作用,尤其在預防發病與後遺症的康復方面充分發揮作用,醫療氣功逐步的科研化、臨床化與規範化。

  較系統的論述氣功治療腦血管病,主要見於《雜病源流犀燭》與《諸病源侯論》,且反復強調氣功治療是輔助療法,即“其湯燙針石,另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諸病源侯論》風病諸侯按中風的輕重不同,應用靜功、動功相結合治療,並且較詳盡講述了練功注意事項與練功時間等。《雜病源流犀燭》所載亦有動、靜功之分,但似乎得益較多,因而書中講“遠近癱瘓之症,無不驗”。

一、恢復期腦血管的氣功治療

1.風痱候、風偏枯候,其症狀似中經絡,〝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亂是也〞。其後所附靜功為:(1)〝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2)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背偏枯,令人耳聞聲。常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3)〝以背正倚,展兩足及指,瞑心,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氣止。蓋謂上引泥丸,下達湧泉是也〞。(4)〝正坐倚壁,不息行氣,以口趣令氣至頭,始止〞。動功為:〝一足蹋地,足不動,一足向側相轉身欹勢,並手盡,急回,左右迭二七〞。

2.風半身不遂候、偏風候,其症狀似中風中臟腑,而進入恢復期者,〝病善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臂偏不舉〞及〝其狀或不知痛癢,或緩縱,貨痺痛也〞。其後只附動功而無靜功,其動功為:(1)一手長舒仰掌合掌,一手捉頦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勢急挽之二七〞。(2)一足踏地,一手向後長舒努之,一手捉湧泉急挽,足努手挽,一時極勢,左右易,俱二七〞。

  以上從靜功中可以看出,意守中丹田,即“暝心”。呼吸採用口吸鼻呼的方式,即“從口趣”。並用以意引氣的方式促進經氣的循行,而經氣的循行都是從頭至足,即〝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上引泥丸,下達湧泉〞。其動功的編排是根據腦血管病的不同症狀來伸展活動四肢的,這並不是簡單的活動一下肢體,而是配合呼吸意念進行的。進行氣功治療的同時更逐漸的掌握一些經絡的基本知識,每一次氣功治療可以先靜功後動功,或先動功後靜功,亦可以動功和靜功間隔一段時間進行,這都是要更好更快地掌握氣功的基本要領,促進經氣在體內的運行,提高其療效。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代名醫孫思邈認為〝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故常需慎護之。如避免六淫、七情之所傷,不宜〝強用力氣〞,大概用意〝凡非其務勿行〞。在飲食方面切忌〝貪味傷多〞,常宜清甜淡之物,又常宜溫食。經常保持不飢不飽、不寒不熱的起居飲食,隨宜調護,自可有益。對老年病的防治方面,孫氏還指出:〝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特別重視四時食宜對養陽養陰的作用,認為〝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這對於養生和治療用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四季養生法

  “四季養生法”是中醫養生學的一條重要法則,《黃帝內經》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久視即久活也。久活的前提是自然界的六淫邪氣不能侵犯,因為人們遵循了自然界氣候變化的規律,適應了一年四季的氣候。

春季:自然界萬物萌生,生機勃勃,人的新陳代謝日趨旺盛,肝臟的生理活動也隨之相應增加。所以春季是肝臟機能活動旺盛季節,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春應在肝〞的道理。春天的養生原則就是注意肝臟機能正常,就可以適應春季的變化而健康無病;反之,就會出現由於肝臟失調而引起的一些病症。

夏季: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加快,因而心臟的負擔較重,故夏季必須保持心臟機能旺盛。夏季氣候炎熱,易使人急躁不安,因此在精神方面要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注意在烈日下工作時間不要過長,並多喝水,飲食上宜多食青菜少食燥熱性食品,但也不宜過份食用寒涼食物,以免腸胃受損。

秋季:由熱轉涼,氣候乾燥,一切生物的新陳代謝機能亦開始由旺盛而轉為低潮。人要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首先是養護體表肌膚及擔負呼吸的肺臟,隨氣溫變化而增減衣服,預防感冒咳嗽。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國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氣死周瑜,《儒林外史》中有人盡皆知的范進中舉的故事。周瑜為何而死?范進為何而瘋?這還得從中國醫學的病因〝七情〞方面談起。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的變化,屬於精神致病因素。生理狀態下的情感變化,是機體適應外界各種刺激的正常反應,它可以調節臟腑氣機,不引起疾病。如喜能使氣血調達,營魏通利,心氣舒暢;怒為發泄之意,有助於肝氣條達。但是突然強烈或長期的情感刺激,超過了生理調節功能的範圍,使臟腑氣機紊亂,情感出現持續性的變化就會發生疾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情感的異常變化論及內臟,影響內臟的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氣血功能紊亂。臟腑氣機失常的具體表現是“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所謂怒則氣上是指過於憤怒使肝氣疏泄功能失常,橫逆而上沖,血隨氣進並走於上,蒙蒙清竅,引起昏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厥,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周瑜就屬於此。喜則氣緩,過度嘻笑使人精神不集中,以致心氣渙散,范進正是由於中舉之事來的太突然,突然的大喜刺激了他的心,使他心氣渙散成了一個瘋子。悲則氣消,過度的悲哀以致意志消沉。恐則氣下,過於恐怖以致腎氣不固氣陷於下,如臨床中見到有些患者常因某事或觀看驚險片嚇得四肢發涼、面色蒼白、出冷汗,有些人嚇得小便失禁。思則氣結,當人心中有不愉快之事,使人長期思慮以致思慮過度,最易損傷脾胃。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脾氣運化正常就會引起消化正,人就食欲旺盛、吃飯香甜,身體強壯結實。如果整天思慮煩亂憂心忡忡,天長日久脾運化失常,就會引起消化吸收障礙而食不甘味,甚至不思飲食。正如戰國時期秦國恃強凌弱,經常出兵打相鄰各國,楚威王向人談及此事說:「這件事擾得我臥不安席,食不甘味」。

  世界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說過:「一切頑固沉重憂悒和焦慮,是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素問‧上古天真論》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要求人們適勞逸、和情感、節嗜欲、慎可居,以保持正常的心理環境。可見要有一個好的身體,除了體育鍛鍊外,自身修養至關重要。年輕人情緒波動較大,倘若不以寬闊的胸懷、高尚的情操和應有的理智去克制,而一味的糾纏在無故的煩惱中,那後果必定是不堪設想的。像周瑜范進那樣的人物還有會重新出現的。老年人要積極消除焦慮情緒,最關鍵是保持樂觀情緒,“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當遇到不良生活事件後要正確對待,以防止心身疾病發生。

一個人在一生中對於榮耀屈辱不要看得太重,對於升遷得失不要掛在心上,對於一時受挫不要耿耿於懷。猶如花的盛衰、雲的聚散、潮的漲落,任其自然。哲人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人們要學會知足常樂,珍惜自己存在的價值,不經磨難不成才,在艱難之中自強不息,學會科學調節情緒和處事方法,學會愉快生活。無論在家在公司或公共場所,都要保持愉快心情,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待人一視同仁、不卑不亢、誠懇熱情,可保持自己的尊嚴和誠摯的愛心,切忌斤斤計較苛求於人。讓人們牢記清醫汪昂最高明的健身之道,〝遇心緒繁亂之時,側臥於榻上,遂靜心數息。數至數百,則心火下降,氣爽神清,煩勞不苦,智慧聰明〞。也記住宋代詩人蘇東坡的名言:「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健康狀況平均壽命有了明顯的提高與延長,然而還遠沒有解決疾病困擾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分為三種狀態:健康態、亞健康態、病態,近年來公布的調整報告是:健康態占4%多、亞健康態占90%、病態占4%多,也就是說有95%的人還不同程度地受著疾病的困擾。說明現有的醫藥衛生條件還不能根本保障人類的健康長壽,不能不引起遠見卓識的人們開闊思路,探求健康長壽的新途徑。

  養生學與醫藥學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側重於提高人的自身功能素質,增強抗病的能力,實現主動的積極預防,減少疾病的發生,並不斷提高健康水平;後者側重於已發生疾病的救治,以減少死亡、促進康復,其預防手段也以他動的被動方式為主。實踐表明,人們一旦患了疾病就很難恢復完全健康,多數人都要與藥為伴,在亞健康狀態中徘徊,這正是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報告的注解,由此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養生學。養生學與醫藥衛生事業的有機結合,是人類健康事業中防與治的完美統一,是解決疾病困擾難題的、符合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兩隻腳走路”方式,有可能走出人類健康長壽新途徑,而關鍵在於〝科學化〞。

  在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養生學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古人們防病的重要方式,還是很優秀祖先提高智慧水平的有效途徑。對於養生問題,筆者涉足很淺,難於全面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養生學,僅在實踐體驗的基礎上略有心得。

一、傳統養生新認識

  傳統習慣認為,古代養生分道、釋、儒三家,我以為應是道、釋、儒、醫四家:

1.  道家:以老子著《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主張性、命雙修,即涵養道德以修性;鍛練功能以修命。並概括提出了人體功能結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用現在的話說:「人體是由生理功能系統→營;心理功能系統→魄;和它們的共同載體→組織系統構成的生命統一體,三者密不可分,分離了就是生命的解體。」三者的健全與有機統一才是健康的人體,增強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與組織功能是健康長壽的根本。為此,老子提出了明確的修煉目標:〝尊道貴德〞以修性;〝專氣致柔〞以修命。前者可以使人心境明淨、心理平衡,自然可以增強心理功能。而後者──專氣(可能就是氣功的來歷,有待考證),何以能致柔?在於它能增加細胞內外壓力差,促進細胞內外的物質能量交替,提高細胞活性,自然可以“致柔”──即增強組織彈性,組織功能的改善自然可以增強生理功能。由此,健康長壽的根本問題──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組織功能就可以得到同步的增強。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心肌梗塞病人的生活方式改變很重要嗎?

  心肌梗塞是由於冠狀動脈在粥狀硬化的基礎上,動脈血管內血栓形成,導致血管閉塞引起。其中至關重要的基礎是動脈粥狀硬化,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除了與年齡、自身遺傳等不可改變的因素外,它還與病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菸、飲酒、精神緊張、少體力活動等都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的危險因素,而這些危險因素的存在、發生和發展又與病人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僅能引起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同時還會誘發心肌梗塞的發生。甚至有人將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與心肌梗塞可以看成是一種生活方式病,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生活方式在心肌梗塞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針對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藥物治療只是治“標”而已,要從根本上預防和控制心肌梗塞,生活方式的改變至關重要,這就是所謂對“因”治療;是治“本”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的飲食、適當的鍛鍊、戒菸戒酒、生活有規律、樂觀的情緒、充分的睡眠、合理的工作強度等,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預防和控制心肌梗塞是任何手術和藥物治療所不可替代的。

二、心肌梗塞病人如何看待吸菸和喝酒

  已經得到科學的驗證;吸菸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與心肌梗塞的危險因素。吸菸會刺激血管發生痙攣,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同時使血壓升高、心博加快,從而容易誘發心絞痛與心肌梗塞,因此心肌梗塞病人應該嚴格戒菸。對於喝酒,低濃度酒精的酒(如啤酒、葡萄酒)少量飯後是允許的,但如長期飲用會帶來其他問題,因此也不宜提倡,對於大量飲用高濃度酒精的酒類是絕對不可取的。

三、心肌梗塞病人怎麼飲茶和喝咖啡?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生命的基礎是精、氣、神

精、氣、神是父母的稟受、大氣的充育、水谷精微化合為一體的物質產物。

(一)、精

精,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基礎。源於先天腎氣所化、後天水谷充養,化生元氣(真氣),增強生命活力,提高機體抗衰能力。故《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欲求體健延年,首先節欲保精。孫真人《養生銘》:「獨臥是守真,慎靜為貴」,又說:「凡精少則病,精盡則死」,「倍力行房,不過半年,精髓枯竭……少年極須慎之,何況老年精虧哉?」

(二)、氣

《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 ,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人體無不一氣貫之,脈外有衛氣,脈中有營氣,上焦有宗氣,中焦有胃氣,下焦有腎氣。此五者皆源於“真氣”,與谷氣相並,行於五臟六腑,維續生命活動。所謂“真氣”者,源於先天。《靈樞‧刺節真邪論》:「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國古代人民在社會實踐中面對著生氣勃勃、變化萬千的客觀世界,為了找尋萬物運動的根源和總規律,進行了長期艱苦的觀察和研究,認為萬物的運動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經過不斷地系統摸索,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醫學的理論體系→陰陽學說。

  陰陽,是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含有對立統一的概念。它既可代表兩方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概念。陰陽學說認為宇宙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陰和陽的對立統一體,事物的生成、變化以至消滅,都是由於事物內在聯繫的陰陽雙方運動的結果。陰陽學說包括了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等內容。

  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其醫學的定義為不僅人體免於疾病為害,並且在心理及社會適應性和道德上的完善狀態。因此,一個人要擁有健康必須具備人體及心理素質兩大方面的健全。根據中國古代傳統陰陽分屬的闡述,由此分屬:肉體屬陰;心理(或稱意識)屬陽,由此類推人是由肉體與意識所組成。按陰陽學說可知,只有陰陽平衡(即機體生理代謝平衡與心理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完美健康狀態,茲從人體陰陽的變化談談健康。

一、陰陽互根

  肉體與意識是相互依存,肉體依存於意識,意識存於肉體。〝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個脫離了意識的肉體已不叫“人體”,而只能稱之為“屍體”,意識一脫離人體大腦也將不復存在。廣義而言,意識與肉體任何一方都不能單獨存在,總是陰陽互根的。一旦嚴重到陰陽離絕的地步(即意識脫離肉體),則意味著生命的終止。

二、陰陽互為因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衰老是任何生命過程的必然規律,雖然它不能抗拒,但是能夠延緩。隨著國際人口老齡化趨勢的迅速增長,探討衰老機理及養生抗衰研究已成為醫學領域中的熱門課題之一。

一、中醫學對衰老的認識

  醫學對衰老的理論認識及抗衰老的醫療實踐歷史悠久,歷代文獻著述也非常豐富,因此運用中醫理論抗衰老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優勢。現帶研究表明,五臟虛損是衰老的基礎,而情志內傷是致衰的因素之一。人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的關係,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外界的各種精神刺激只要作用於有關內臟,就能表現出情志的變化。所以人的情志是人體對客觀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屬正常的精神活動範圍,並可致病。但是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就會影響人體的生理,造成氣機升降失調,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或加速機體的衰老。

二、西醫對衰老的認識

  西醫學對現在生物學的模式,向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轉變,並以開始從生物、心理、社會諸因素的相互關係和作用中去考察健康發展和疾病防治的規律。社會心理因素直接作用於機體的一個或幾個器官或系統,或通過心理過程做出反映而影響心理上的完整和健康。如環境緊張它可使人的心理狀態失去平衡,造成心理上的和情緒上的波動,引起機體功能的變化,從而導致人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傷,這些已被現代醫學所確認。最近瑞士蘇黎世大學醫學家漢斯‧繆勒經過實驗證明許多心理疾病是有基因基礎的,繆勒說無名焦慮和煩躁感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大約有1/5的普通人一生中至少會發生一次。過去人們都是從純粹的心理學角度探討其病因,比如社會環境的影響和人生不幸的經歷等,只是最近幾年才以基因角度研究這樣疾病是否有生理基礎。他的實驗結果為開發新的心理調整提供了新的依據。

三、調整心理養生防衰的辦法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衛生組織告誡世人;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將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惟有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裡平衡,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才有利於保健和養生。要健康,就需及早糾正下列不良生活方式:

  (1).飲食過精:根據居民膳食結構抽樣調查發現,葷、素食品年消費量比例為21,精、粗糧為10.07。長期飲食過精,食譜中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高熱量而低纖維。貪吃大魚大肉,少食雜糧蔬菜,導致肥胖症、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的發病率猛升,並出現年輕化趨勢。

  (2).夜生活過度:今日的都市人夜生活豐富精彩,晚上坐在家中沙發上戀看電視至深夜者,並非只是家長們的“專利”,學業“退步”的青少年也不少,導致肥胖、視力減退、興奮性失眠等〝電視迷綜合症〞者有增無減。每到周休日、年節、假日,不少青少年就一反常態夜娛通霄,或唱卡拉OK、打桌球、玩電腦;或搓麻將、打撲克,勢必降低身體的免疫功能,容易引發精神不振、神經衰弱、咽喉炎或心血管疾患。

  (3).嗜菸好酒:抽菸人口中,日吸菸量1包以上者占75%。嗜菸的“回報”是;菸草燃後被吸入時產生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放射性同位素等有害物質,易誘發支氣管炎、慢性胃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肺癌等病症。吸菸還汙染空氣,危及周圍人群健康。而貪杯、鬪酒的不良嗜好,除了容易引起急性酒精中毒(醉酒)外,還易誘發肥胖、高血壓、胃潰瘍、脂肪肝、痔出血、肝癌等疾病。生育期如嗜酒,可能孕育出畸形兒、低能兒。

  (4).運動不足:出門騎摩托車、開車,上班則有電腦代腦勞,回家又有家電代體勞,這已使許多人的肢體活動量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現代物質文明,日益使人們享受安逸時心安理得,如不抽空或休閒時多進行散步、爬樓梯、做體操、打球、跑步、跳舞等運動,容易出現熱量消耗減少而誘發肥胖。由於缺乏運動,亦易導致肌肉萎弱無力,關節不靈活。還會因內臟器官功能減退,引起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動脈硬化、糖尿病、骨質疏鬆及某些癌症等“富貴病”的發病率劇增。常言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在於運動〞,道裡就在於此。

  (5).心態失衡: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緊張,競爭激烈,加之人生旅途中的下坡、失戀、事業受挫、家庭不和,以及患病等不順心的事情時有發生。如不加強自身修養和心理平衡,就容易發生精神抑鬱、焦慮症等心身疾病。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96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向全世界發出了警告;下一世紀的心臟病、腦疾患等慢性疾病(NCD)仍是人類的最大威脅。1996年12月台灣衛生署也開始注重,根據統計15~39歲青少年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率高達76%以上。有研究證實;男性45歲、女性60歲以上動脈硬化發生率為100%,有許多人得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粘血症、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外周血管病患者越有增加,1995年(WHO)統計全球因此病而死亡者超過1200萬(每年上升108%),僅香港1995年每天就有10人死於心肌梗塞,且年齡趨向30~50的年青人。此類疾病有繼續蔓延;向老年、青年二極化發展趨勢,其危害遠遠超過戰爭、瘟疫和愛滋病。針對這種狀況,我們經研究而形成養生長壽新學說,即〝血液平衡醫學〞。簡述如下:

一、全新的醫療思維

  目前的醫學把治療心腦血管的重點放在血管上,以手術搭橋、內支架、介入、激光等破壞性醫學及藥物擴張或收縮血管抗凝、溶栓等化學藥物療法為主。這些措施雖可解燃眉之急,但不能徹底根治血管病,而且還有較大的毒副作用。長期服用化學藥物會產生藥源性疾病和免疫低下,手術治療不但價格昂貴而且忽視了人整體平衡和人在發病時所產生的巨大免疫能(發熱有益抗體的增加)、修復能(內皮修復、側枝血管的開放等)及再生功能(增生、增能、增強、增殖)等內在作用和本能,有時恰恰干擾或破壞了這本能,血管搭橋PTCA手術80%以上血管出現再閉塞即可證明。而對醫學界的困惑,近年來國際醫學界十分重視非藥物的自然療法,亦有稱為〝軟醫學〞或〝順熱療法〞。血液平衡療法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產生的,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中西藥平衡調整,以改善血液質量、軟化血管、激活內皮、改善循環為特徵的全新療法。

 

二、對疾病本質的新認識

  我們經過不斷的研究,發現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真正原因,認為各類心腦血管病的病根是血液而不是血管,治療血管而忽視血液乃本末倒置。一旦人的血液成份、血液功能、血液流動等發生病理性改變,就會首先損傷血管內皮;引起粥樣硬化;血栓形成;血管堵塞、壞死或出血,引發各類心腦血管病。所以治療疾病均應先改善血液,再修復血管。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電漿養生學是生物電漿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電漿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電漿醫學是將現代科學理論統一融合古今東西醫學理論結果。眾所周知,生命的物質基礎是原生質,原生質是帶有幾乎相等的正負電荷的膠狀物質體系。大量事實證明,構成人體的物質化學成份;原生質、蛋白質、酶、核酸、細胞、組織、器官等都有一定PH值範圍的電漿物質。人體經絡是各類波傳輸能量和信息的通道(相當於傳輸媒質、傳輸線、波導、光纖、聲納等),其傳輸媒質就是電漿物質。當人體電漿發生微、中、宏觀不穩定;其正負電荷不平衡(陰陽失調)PH值偏離正常值,人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如癌症、愛滋病、冠心病等。

 

  中國古代著名的陰陽、五行、天人相應、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精、氣、神等學說,使中醫理論構成一完整〝天地人〞科學體系。數千年來,在醫學上被應用於診治疾病、預防疾病、健體養生、益智延年等久經不衰。我們以陰對應正電荷;金對應固態;水對應液態;或對應氣態;木對應電漿態;土對應混和態;“氣”對應場(主要電磁場,能量儲存於場中);精包括腎精(先天之精)血津液等電漿的有形物質;神對應電漿與場相互作用形態和功能等外在表現(與信息密切聯繫);天人相應說相當於宇宙電漿全息律原理和生物(人體)電漿全息律原理等。這樣古今東西醫學的全部內容高度統一融合,衰老電漿裡論是電漿養生學重要內容。

 

  衰老研究是個複雜問題。考慮到宇宙統一於物質(包括有形的實物和無形的場),有氣、液、固、等離子體(電漿)四態。其中電漿態物質占宇宙中總量的99.9%以上,場也公認有弱作用、強作用、電磁、引力四態。溫柏格等已完成了〝弱電〞統一理論,大統一場論完成亦指日可待,故宇宙統一於正反電漿物質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作者以為人體衰老問題類似核聚變裝置的老化問題,它與每一個組成“元”有關。對人體而言,細胞可視為生成“元”,任何細胞都要經歷它自新的新生、分化、成熟、衰老和死亡。即每個細胞電漿有其年齡上的變化過程,也各有其壽命,壽命的長短隨組織電漿種類而不同,同時受環境條件影響。神經細胞電漿是在個體死亡後首先死亡,而它們的死亡會引起其他細胞電漿的死亡和整個生命的完結。神經細胞電漿能使人體各種器官電漿機能彼此協調,在維護人體的健康長壽方面起關鍵作用。高度分化的神經細胞電漿基本上不再分裂,它的壽命相當於人體電漿的壽命。生命的物質基礎是原生質電漿,生命源於細胞電漿活動,一個細胞是一個電漿器件,可設想為一個超微型核聚變─裂變混和反應堆。細胞電漿是生物()體電漿結構與機能的基本單位,由膜電漿構成的電漿細胞器(例如線粒體、內質網、溶酶體、高爾基體、過氧化物酶體、空泡、中心粒、質體等)具有既分工又聯合的電漿機能,通過酶促電漿反應而相互協同,從而促進細胞電漿代謝。細胞進行分裂還是分化是由一定的基因支配的,基因是DNA電漿物質的主要分子基礎和遺傳信息攜帶者,腫瘤就是由於機體電漿對細胞電漿正常生長失控而起,人體電漿只有通過細胞電漿分裂產生影響。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