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養生概念,是歷代醫學家研究的重要部分。我從事養生二十多年,依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就中國醫學的養生思想、養生與遵循道法、養生與修心養性,簡略敘述如下:

一、養生的思想

簡單的來說,養生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有組織有系統的安排人們生活的方法。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之下,運用適當的方式,適應自然規律維持人體生命的活動情形,就稱為中醫養生。其目的是要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其最主要的關鍵是補強臟腑、扶正去邪、強本固元、保養真氣。起到保健身體、防病抗衰老的目的。

二、中醫養生需要遵循道法

其實中醫的養生是源於古代道家的形而上的哲學思想─『法於自然、反璞歸真』。道家創始者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間所提示的道,乃是老子思想體系的中心。《道德經》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這裡所謂的「一」是指宇宙間氣的合稱,「二」是指陰陽兩儀。《內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妙真經》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固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道」相當於現代哲學的自然法或自然規律,它闡述了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思想,所以必須循道。

人類進化是順應大自然,在改善改造大自然的當中才了解「道」的存在。而且將養生的方法與如何遵循,兩方面應怎樣〈相守〉與〈相保〉相互的關係,兩者相互為用均不可偏廢的道理,早就警告世人了。最古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慾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這就是古人養生的法則。

三、中醫養生貴在養德

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養生是有道的,〝德潤身,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獨具特色的養生觀念,仍激勵今世之人效法。所言仁者,即是品德善、德高望重的人。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是「仁」的重心,仁者愛眾生是也。

〝養生的核心是養德,德高壽自長〞的理論已經在實踐醫學中被證實,養德是注重人體精神的健康情況─精神衛生。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很清楚的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得高者具有以下三大特徵:第一、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第二、具有善良的個性人格,為人正直、胸懷坦蕩、意志堅實、感情豐富。第三、具有良好的處世能力,能正確認識自我和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誠如古訓所說:〝善醫者,必先醫其心,然後醫其身。〞

隨著醫學模式和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現代健康的概念可分為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即精神健康)和完好的社會能力三個方面的全面綜合。即全面的健康概念,全面正確理解精神衛生,不僅包括健康個性特徵的培養,而且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從而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

四、養生和排毒解毒

現在目前毒物學認為,凡是微量物質進入人體後,能同機體的組織發生化學變化和物理化學作用,破壞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機體暫時的或永久的病理狀態,則該物質被稱為〈毒物〉。它包括外來之毒和內生之毒,外來之毒如細菌、病毒、醫藥、大氣污染、水源汙染、重金屬汙染、電磁波汙染和噪音汙染等等。內生之毒係指機體在其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堆積,停滯而再生之毒。

中醫認為,〈毒〉侵害人體。可阻滯氣機,耗傷氣血,破壞臟腑、經絡、氣血與營衛之間的正常進行,從而發生疾病與衰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毒〉長期積存在體內,必然導致多種組織細胞的功能障礙,對人體產生眾多的危害。它可使人發生各種痛病,諸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等。並損害免疫系統,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為了達到祛病強身,養生保健就必須採取排毒解毒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毒〉對機體的危害。所謂排毒就是排泄毒素的過程,保持排毒管道通暢及排毒途徑無障礙。尤其是保持消化道暢通,大便通暢與否是消化管道及排毒途徑是否有障礙的重要標誌。因為從醫學角度講,大小便排毒是最簡捷最有效的途徑。我國晉代醫學家葛洪所言:〝若要長生,腸中要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說明從大便排毒,即可長壽。解毒即中和化解毒素,又含義有二:一是直接解毒,運用藥物直接中和化解毒素。二是間接解毒,利用人體臟腑自身的調節功能,使其達到化解中和毒素的目的。

五、中醫養生與亞健康狀態

何謂亞健康狀態?以現代醫學的健康與疾病標準為依據,將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中間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亦稱機體第三狀態。

中醫養生觀正體現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未病與常今亞健康狀態相似,卻不能等同。因為,中醫未病的概念,本身含義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改變;有病早治,慢性病的緩解四個方面。既然中醫養生在於預防疾病、強身保健,所以,中醫養生也必然能改善人體的亞健康狀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約占廣大人群的一半,這是個面廣量大、值得研究的課題。亞健康的發展途徑有二:一是向健康方面轉化;二是向疾病方面轉化。中醫養生就在於促使機體向健康狀態(包括精神方面)轉化。

六、結論

中醫養生不僅包括行為養生、環境養生、運動養生、飲食養生等諸多養生文化,更重要的是養生必須遵循道,養生貴在養德,養生必須採取排毒解毒的重要手段,促使亞健康狀態向機體和精神的健康狀態方面轉化,從而達到中醫養生的目的─強身保健、防病抗衰。

隨著人類對未病學、亞健康狀態等概念的建立,輔之中醫養生之術,諸如湯藥、食療、氣功、藥引與按摩等,合理改善人類飲食營養結構,進一步增強人們自我保健意識,均能改善調整人體亞健康狀態,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健康〉與〈保健〉其內涵與外延的深化和延伸,真正體現出〈健康〉與〈保健〉的含義不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在於促進人類健康,提高生命質量,預防疾病。使所有的人都能享有高質量的、有充份活力的、有意義的生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