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長壽是人們共同的追求,更是年紀大的人喜歡談論的問題。從古至今,為了追求生命的延長,什麼“仙丹”“長生不老藥”等傳說,都證明了人類追求健康和長壽的嚮往。隨科學的進步、生活水準的提高,更迫切的注意維護健康。人都要經過生、老、病、死的自然過程,所以人是無法避免衰老與死亡。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來延緩衰老,隨而達到健康與延年益壽的目的。那麼,人體為什麼會衰老呢?中國醫學認為衰老的原因是由下列各方面而形成的。

 

一、臟腑功能的衰退

  中醫的學說認為,人體是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人體的中心而組成一個整體。人的生命活動都是靠著這些臟腑的功能盛衰而進行的,當人體五臟六腑出生以前及以後就開始活動了。因為心主血脈,送行人體的氣血;肺朝百脈,讓氣血運送到四肢百骸分布全身;脾主健運,消化及吸收水穀精微(即營養),進而造成氣血、充實人體、營養全身;肝主疏泄條達,主要的功能是調整人體的升、降、出、入,和協五臟乃至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腎主藏精、生髓充腦,它的主要功能是以人體的先天之精為根本,然後結合其它臟腑產生的精華,合成人體的元氣和腎精,以此作為人體的固身之本,進一步激發人體旺盛的臟腑功能和生命活動。

  在臟腑功能相互協調促進的共同作用下,人體的生命功能則由生命開始的弱下;漸而增加直至強壯。由於遵循著一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隨著生命的延續,人體臟腑也會像機器一樣損耗、勞乏而漸至衰弱。這時人體的生命功能開始衰退,即開始衰老,這也可以從五臟所主的功能表現出來。如心臟功能衰退,則可見血行推動無力、面色無華、神思不寧等;肺臟功能衰退,則可見氣短聲怯、面色晄白、喘息頻頻等;脾臟功能衰退,則可見消化吸收不良、胃脹便溏、面色萎黃、肌軟無力等;肝臟功能衰退,則可見氣機不調、氣滯胸悶、氣虛乏力、爪甲不榮、筋腱不堅等;而腎臟功能衰退,則可見全身衰弱、健忘神疲等。由於臟腑功能自然衰退虛損,人體的衰老則不可避免。

 

二、氣血不足

  氣血,是人生之根本。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其運動變化顯示人的各種生理機能活動。血源於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而成,《黃帝內經》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營養物質,血循經脈運行全身,營養五臟六腑、濡潤肌肉、筋骨、皮毛。

  氣與血兩者相輔相成,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各種功能活動。氣為血帥,氣推動血的運行;血為氣母,是氣的營養主要來源。血氣充足,運行通暢,則能〝滋臟腑、安魂魄、潤顏色〞,機體強健精神安康。機體的健康成長與氣血的盛衰有密切關係,可以說氣血是生命的能源。

  老人新陳代謝功能日益減退,在生理上出現一系列衰老的症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氣血不足,不能榮養全身。氣血不足,臟腑功能衰退,經絡失養,不但容易衰老,而且還容易發生疾病。老年人如果常感覺氣短乏力、懶言、言語低微、並有自汗症狀,即是氣虛。氣虛則運行無力,很容易導致氣機體局部的氣運不暢,故而出現脹滿、憋悶。氣運不通則經絡阻滯,不通則痛,故也會出現疼痛,氣滯所致的疼痛是脹痛為主。老年人脾胃多虛,脾氣虛則升降失職,清陽不升則水谷不化。若氣虛較甚者,還會導致氣虛下陷之證,諸如:臟器下垂、腹瀉、肌肉萎軟無力等等。老人血分不足,則易出現血虛諸證;血不養心,則心鼓動無力,故心悸。心主血,其華在面,心血不足,則面色蒼白而無華;肝藏血,其華在爪甲,肝血不足,則爪甲不榮。血虛不能養神,則易失眠多夢;肌膚失養,則毛髮乾枯、肌膚乾燥;筋脈失養,則肢體麻木;此皆為血虛機體失養的病理表現。臟腑經絡失去氣血滋養、經脈失濡,使臟腑、經絡、筋骨等損傷,引起早老而見衰老的徵象。

  氣血所以虛損,有先天因素亦有後天因素,均可導致生化之源不足。所以老年攝生,宜寧心安神、補腦滋腎、健脾益肺、養肝和血、補益氣血,變不利為有利。

 

三、精血暗耗

  精血是人體重要的生命物質基礎之一,精與血乃同出一源,精血互生,可相互為用。若血虛,則精可生血補充;精不足,則血可生精以充養之,精與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精的含義有二:一是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精,這是生殖、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一是源於飲食的水谷精微,為後天之精。生命的形成由精起始,《黃帝內經》云:「人始成,先成精」即此意。後天之精可補養先天之精,以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故人體之精血充盛,則生命力旺盛,長壽不衰;精血不足,則生命力衰弱,會導致體弱多病,甚至早衰。

  人到老年以後,精血暗耗陰精虧損是一個突出的生理病理變化。精血不足則不能濡養臟腑、經脈,故會出現生理功能低下的種種衰老表現。精虧而腦髓失養,故神疲健忘。陰精不能榮養五官九竅,則耳不聰、目不明、牙齒枯、毛髮脫、生殖功能衰退。其在病理變化上,則會因精虧、髓海不充,而發生眩暈、耳鳴、頭昏。陰精虧損,腎不藏精,則形壞無子。陰精不足,則虛陽浮越,易引起陰虛陽亢諸證,如肝陽上亢之頭暈頭痛、急躁易怒、心腎不交之失眠、健忘、虛煩等。

 

四、疾病預防

  導致衰老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疾病對人體的傷損。老年人由於機體的老化,各種新陳代謝功能逐漸減退,因而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隨之降低,故此青壯年時期容易生病。老年人疾病患者,大多是在機體逐漸衰老的基礎之上發生的,中醫認為衰老是陰虛所致,故老年病往往以慢性病居多。而患病日久機體越加虛弱,因而又會使得身體臟腑功能進一步衰退而加速老化。臟腑功能的衰退、氣血不足、精血暗耗和陰陽不調,最後都可以使機體抵禦邪氣的能力下降,感邪發病,機體虛損加劇。晉代葛洪《抱朴子》說:「百病不癒,安得長生?」即為此意。人過中年,步入老年,五臟虛衰,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足,不能榮養;營衛不合,經脈失濡,出現臟腑、經絡、筋骨的損傷,機體遭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引起各種疾病。臨床所見,由於多種疾病交于一身,即使年未半百,也常見衰老現象。

 

五、陰陽失調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理論的核心,認為陰陽的變化是自然界的規律,是一切生命活動的綱紀。人的生長、發育、成熟、生殖、衰老及消亡都是體內陰陽的變化和平衡所決定的,而體內的陰陽又須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生命活動才得以正常情況下進行。古今歷代醫家對於陰陽平衡的理論與方法,在養生和延年抗衰中的應用均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臨床和養生等諸方面均有體現。

  陽氣不足或陰氣過盛,均可導致陰陽失衡;亦或人之陰津不足,則陰不斂陽,可致陽氣偏盛,亦可使陰陽失衡。機體的陰陽失衡可導致疾病、衰老甚至死亡。因此只有保持體內陰陽平衡與周圍生存環境等的相互協調,才能祛病延年益壽、保持身心健康。《黃帝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意思是指人體的生理功能活動,以陰陽協調平衡為健康的保證。進入老年以後,由於人體新陳代謝功能衰退,臟腑氣血的陰陽平衡往往出現失調,因而在生理上會出現種種衰老的徵象。

  老年人的陰陽失調,主要表現在陰陽的虛衰方面。陰虛則無以制陽,虛陽偏亢則生內熱,臨床表現多以津虧內熱為主,如:低熱、盜汗、咽乾、心煩、失眠、頭暈、耳鳴、乾咳、便秘、視物昏花、腰膝痠軟無力、五心煩熱、午後乾熱、舌紅少苔、脈像細數等等。一般來說,多將五心煩熱、午後乾熱、顴紅盜汗、舌紅少苔、脈像細數等證候做為陰虛的辨證依據。形體瘦小的老年人,多有陰虛之證;高年患者,往往可見陰虛、筋脈失養而出現的肢體顫動、步履不穩等症。老年便秘,實熱者少,精虧陰虛則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陽虛則陰無以化,陽虛無力溫運氣血,故而生寒。外不能固護肌表,內不能溫煦臟腑,臨床表現多以虛寒為主,如:畏寒、自汗、手足不溫、精神萎靡、食慾減退、大便溏泄、小便清長、二便失禁、腰膝關節冷痛、浮腫、尿閉、陽痿、陰縮、舌質淡而水滑、脈沉弱或沉遲等等。一般來說,多將形寒肢冷、乏力自汗、面色晄白、語言低微、舌淡苔白潤、脈沉弱等證候作為陽虛的辨證依據。體虛胖而浮腫、畏寒的老人,多有陽虛之證。高年患者,往往可見因陽虛火弱而出現的形寒肢冷、喘息汗出、尿便失禁、神疲嗜臥等症。

《黃帝內經》所說的〝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就是說明陰陽損傷可以引起衰老。藥王孫思邈說:「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加,陰陽失去平衡,機體也即出現衰老徵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