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營養生理學研究證明,鈣為人體含量最豐富的無機元素,約占體重1.5%~2%。鈣對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稱之為生命元素,所以補鈣可以提高老年人的體質。

一、鈣對生命的重要作用

  每個人都需要鈣,成年人所含鈣總重量1Kg99%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這些細胞質中的鈣鹽組成人體的支架,並作為機體內鈣的儲存庫;1%存在於軟組織細胞外液和血液中,統稱為混合鈣池,與骨骼鈣保持動態平衡。為維持所有細胞的正常狀態所必需,在體內發揮極為重要的生理作用。

  百餘年的醫學實踐已證明,鈣是人體內最活躍的元素之一。鈣在激活酶系統、神經、肌肉應激神經衝動的傳遞、心動節律的維持、血液的凝固、細胞黏著及酸鹼平衡等生理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體鈣的攝入量直接影響身體健康。

二、國人鈣攝入情況

  長期以來傳統觀點認為,我國國民並不缺乏常量元素鈣,以為人體能從食物中得到充足的供應。另外,舊觀點更錯誤地認為缺鈣只有兒童,青壯年不缺鈣,老年人是鈣過剩的問題。近年來研究結果表明,這是一種貽害非淺的誤解,事實上人體嚴重缺鈣正嚴重地危害著每一個人的健康,其中以兒童和老年人最甚,它在臨床表現上最為明顯。

  80年代我國幾次較大規模的營養學調查,一致表明兒童、孕婦、老年人嚴重缺乏鈣質。根據調查,一般居民鈣攝入量明顯不足,幼兒、小學、大專學院、機關、養老院以及農村,均不足500mg/d。晚期孕婦缺鈣更甚,其實際鈣攝入量尚不足應攝入量的一半。

三、鈣的日推薦量

  考慮到個人的差異,衛生署推薦鈣的日供給量有年齡、性別、妊娠和哺乳期的差別。嬰兒自出生至6個月360mg/d6-12個月540mg/d,兒童1-10歲為800mg/d11歲到181200mg/d19-50800mg/d50歲以上800mg/d,妊娠及哺乳期1200mg/d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推薦的成人鈣需要量略低於上述水平,為每個人1000-1200mg/d,與華盛頓國家科學院推薦量一致。另據美國專家建議,絕經的婦女和老年人每日鈣攝入量也不應低於1500mg。在許多國家,每天鈣攝入量高於NRCWHO所推薦的標準,有的高達1500mg/d

  老人有發生骨質疏鬆的危險,尤其是絕經期的婦女,骨質會大量丟失,其對鈣的攝入量應特別注意,因為這些攝入量可能減少,並且對鈣的吸收率差。許多對老年人鈣的需要量作過度泛研究的著名科學家認為;鈣的攝入量應為1000-1200mg/d

四、鈣與疾病

  美國骨科專家兹力斯在香港講學時說,香港中年婦女在不知不覺中骨骼逐漸脫鈣、脊柱變短、罹患骨質疏鬆症,他認為東方人的食譜中缺少乳製品是此症猖獗的原因之一。日本的內分泌專家拓男分析了紀伊半島全體居民的流行病指出,鈣質、維生素D攝入不足、缺乏日曬,是該半島居民腰痛、壓縮性骨折、主動脈硬化、高血壓、老年癡呆發病率高的重要原因。另外,孕婦缺鈣不利於胎兒體內的鈣儲存和骨骼鈣化以及牙齒形成,兒童長期缺鈣容易患痀僂症,青少年缺鈣會導致骨骼生長不良,中老年人缺鈣易出骨質疏鬆、骨質增生、肩周炎、高血壓、結石症、糖尿病、動脈硬化、性功能低下、老年痴呆等症。

  我國人民嚴重缺鈣,除遺傳因素外,主要是後天失調造成的。缺鈣是世界性問題,鈣質主要集中於石灰岩、蚌殼、骨骼等物質中,人類常食用的食品除奶類外含鈣量極少。每公斤瘦肉的鈣含量低於100mg,若靠瘦肉供應人體所需的鈣質,每人每需吃5-10Kg。我國人民向來以素食為主,素食中鈣受植物中的草酸干擾,人體不易吸收。乳製品含鈣量高又易被人體吸收,然而多數人不愛吃奶和乳製品,這是我國膳食結構的弱點,也是國民人體缺鈣的重要原因。這就造成國人缺鈣的必然性,營養調查結果證實了上述分析。

  人的一生是在缺鈣的狀態下度過的,所以具有提升血鈣效應的甲狀旁腺素在血鈣平衡系統中起關鍵作用。每當鈣質攝入不足則甲狀旁腺超量釋放甲狀旁腺素,溶解骨鈣來補足並提升血鈣,這就是正常情況下維持生命的必要保護機制。對骨鈣、血鈣平衡的研究表明,人體長期缺鈣得不到糾正,會使血鈣系統出現偏差,甲狀旁腺長期受缺鈣的刺激持續過量地分泌甲狀旁腺素,致使甲狀旁腺逐漸進入亢進狀態,進而造成骨鈣減少、血鈣和軟組織鈣含量增加的反常現象,此現象稱為“鈣遷徙”。血鈣和軟組織內鈣含量增高,人體長期缺鈣的代償過度表現也是衰老的一個典型特徵。根據數據,我國71歲以上老人血清甲狀旁腺素、降鈣素及血鈣含量均明顯高於21-50歲的成年人,71歲以下的老年人輕度甲狀旁腺亢進者超過50%,患重度甲狀旁腺亢進者超過6%。前者血清甲狀旁腺素含量較成年人高2-3倍,後者高出4倍以上,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應該引起重視。                                            

  根據研究,人體自20歲開始每日虧損30-50mg鈣質,這就需要骨鈣庫每日支出30-50mg鈣去補足血鈣,結果造成人體的骨骼總量以每年1%的速度率丟失。人逾50歲骨總量減少30%,這時醫生才能根據X線結果作出絕經後或老年性骨質疏鬆的診斷。人到古稀之年,骨總量的丟失超過50%,骨質疏鬆日趨嚴重,於是出現背駝、腰彎、身材變短、各種脊柱畸形和骨折,這是老年人骨代謝的主流方面。實驗表明,老年人不僅甲狀旁腺素分泌過剩,降鈣素分泌也明顯增加,前者促進破骨,後者促進成骨,這正是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並存的激素基礎。所以骨質增生不過是機體對骨質疏鬆的一種代償作用而已,人體因這種代償作用形成的新骨遠不能補足大量丟失的舊骨,它們只是在骨骼的某些關鍵部位形成肥大性關節病變,臨床診之骨質增生。可見骨質疏鬆症和折磨老年人的骨質增生病同時存在是因缺鈣引起的一對孿生骨病。

  鈣遷徙的另一個惡果是血液和軟組織鈣含量增加,研究測定71歲以上老年血鈣含量增加到人生最高水平,女性增加量超過男性。眾所周知,血鈣含量長年處於高水平可以導致動脈硬化高血壓、結石症以及老年性癡呆。可以說老年人的各種不適症,諸如食慾不振、情緒淡漠脆弱、周身疲憊乏力、骨痛、關節痛、便秘、心律紊亂、嗜睡、非節律性抽搐、多尿、搔癢、手足麻木等,幾乎無一例外均與缺鈣所致的血鈣增高、甲狀旁腺亢進密切相關。

五、積極補鈣,促進健康

  不少醫生在多年臨床實踐中對老年軟組織硬化印象十分深刻,然而根據舊觀念認為,此即老年人鈣質增多的證據,所以對老年人要補充鈣持懷疑態度,怕補鈣使血鈣更高,怕加速軟組織硬化,怕形成結石等。有的醫院竟明令禁止結石患者食用含鈣豐富的食品,連豆腐亦被禁止之列。舊觀念認為只有不吃鈣,才能使血鈣降低,進而達到控制結石和硬化的目的。錯誤的理論不能解除病人的危害,多年來對骨鈣──血鈣平衡理論,由於缺乏研究及誤解,不能解除有關病人病榻上的呻吟,甚至死亡於單純缺鈣症。實驗證明,正常人長期服用足量的鈣劑,不僅不會使血鈣升高,相反地它是血鈣轉為正常、高血鈣降低、低血鈣增高的唯一途徑。

  人體所需要的鈣主要靠外源性補充,鈣的增補無非是食補和藥補兩大類。人體鈣質主要來源於食物,因此理想的補鈣方式當然是食補,牛奶及奶製品、冰淇淋和酸奶中含有豐富的可吸收鈣,且含有理想的鈣─磷比值,多吃這類食品是最好的補鈣方式。另外,豆腐及豆製品、海產品、骨頭湯、杏仁、胡桃肉、綠色蔬菜等含鈣也比較豐富,多食此類食品可以保障機體內鈣質的需求。中國預防醫學研究營養食品學者認為,雖然奶類及深綠色葉菜是鈣的最好來源,但是由於飲食習慣和食物供應等問題,想通過膳食途徑大幅度提高鈣攝入量是困難的。建議對某些特殊人群、生長發育中的兒童、青少年及老年女性有必要採取食鈣強化食品和直接補充鈣劑的方法來增加鈣攝入量。另外,補鈣同時可適量補充維生素D或多曬太陽以促進鈣的吸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