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脈循行:

足厥陰肝經(1)起於足趾上毫毛部,(2)沿著足跗部向上,(3)經過距離內踝前一寸處,(4)向上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於足太陰經的後方,(5)上行膝內側,(6)沿著股部內側,(7)進入陰毛中,(8)繞過陰部,(9)上達小腹,(10)挾著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11)向上通過橫膈,(12)分佈於脇肋,(13)沿著喉嚨的後面,(14)向上進入鼻咽部,(15)連接於“目系”,(16)向上出於前額,(17)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18)“目系”的支脈:下行頰裏,(19)環繞唇內。

(20)肝部支脈:從肝分出,(21)通過橫膈,(22)向上流注於肺,連接於手太陰肺經。

二、【內經原文】

《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1.起於大趾從毛之際2.上循足跗上廉3.去內踝一寸4.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5.上膕內廉6.循股陰7.入毛中8.過陰器9.抵小腹10.挾胃屬肝絡膽11.上貫膈12.布脅肋13.循喉嚨之後14.上入頏顙15.連目系16.上出額17.與督脈會於巔18.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19.環唇內20.其支者,復從肝21.別貫膈22.上注肺

三、主治概要

本經穴位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四、本經穴位共十四穴,分述如下:

穴位圖

足厥陰肝經1  

足厥陰肝經2  

足厥陰肝經3  

足厥陰肝經4  

足厥陰肝經5  

足厥陰肝經6  

1.大敦

位置:

(1).在足大趾末節的外側趾背上,當外側趾甲根與趾關節之間。

(2).位於腳第1趾外側趾甲根部,距離趾甲角1分處。

(3).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叢毛之中。

(4).足大趾外側,爪甲根部,去爪甲分許,再上分許。即足趾第一與第二節關節之前,再偏向外側取之。

(5).仰臥或正坐,在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急救(昏倒、狹心痛、癲癇)、崩漏、遺尿、經閉、陰挺、疝氣、陰部腫痛、癃閉

 

2.行間

位置:

(1).在足第一、二趾的趾縫間,趾蹼緣之後方。

(2).位於第1中足趾節關節之前的外側。

(3).足大趾與次趾縫間,動脈應手陷中。

(4).正坐或臥位,足大趾次趾岐縫間,離趾縫約五分,按之有陷。依膽經俠谿側,本穴應在本節前。

(5).正坐或仰臥,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

眼疾、腳底痛、足跗腫痛、目赤腫痛、疝氣、頭痛、中風、眩暈、崩漏、口喎、下肢痿痹、痛經。

3.太衝

位置:

(1).在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2).位於第12中足骨的後端接合部前。

(3).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陷中,動脈應手。

(4).正坐或臥姿,足大趾外側,趾縫上二寸間,岐骨罅間,動脈應手陷中。從大趾與次趾之間一寸五分,此處雖有動脈,並不顯著,按之痠脹。

(5).正坐或仰臥,在足背側,當一、二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主治:

月經痛、下肢痛、高血壓、頭痛、暈眩、肝疾病、腳底痛、足跗痛、疝氣、肋痛、嘔逆、目赤腫痛、癃閉、癲癇。

4.中封

位置:

(1).在內踝前一寸,當商丘與解谿之間,脛骨前肌腱之內凹陷處。

(2).位於內踝之前1寸處,前脛骨肌腱內側下緣的凹陷部位。

(3).在足踝內踝前一寸微下些,筋裏宛宛中。

(4).正坐,仰足取之,內踝之前陷中,當解谿內側四、五分相平,本處為兩筋所封,故名。

(5).正坐或仰臥,在足背側,當足內踝前,商丘與解谿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

主治:

腰痛、胃酸過多、腳關節痛,神經病、內踝腫痛、疝氣、陰莖痛、腹痛、小便不利、遺精、黃疸

5.蠡溝

位置:

(1).在內踝最高點上五寸,脛骨內側面近內側緣處。

(2).位於內踝上方5寸處,脛骨內側面上的凹陷部分。

(3).在足內踝上五寸,脛骨內緣。

(4).正坐垂膝,從足踝上際向上量五寸,脛骨內緣取之,與外踝上五寸與光明相對。

(5).正坐或仰臥,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主治:

神經衰弱、癲癇、尿閉症、下肢痿痹、月經不調、遺尿、陰癢、陰挺、帶下、睪丸腫痛。

6.中都

位置:

(1).在內踝高點上七寸,即蠡溝上二寸,脛骨內側面近內側緣處。

(2).位於內踝上方7寸處,脛骨的內側面上。

(3).在足踝上七寸,蠡溝上二寸,再向內斜寸半許陷中。

(4).在足內踝上七寸,蠡溝上二寸,當脛骨之內際緣。

(5).正坐或仰臥,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主治:

月經不調、白帶、神經病、脇痛、疝氣、腹痛、泄瀉、崩漏、惡露不盡、脛寒痹痛

7.膝關

位置:

(1).在脛骨內髁後下方,當腓腸肌內側頭之上部,陰陵泉後方一寸處。

(2).支起腿時,位於曲泉穴的正下方,脛骨內側髁的下緣。

(3).在脛骨內側上部,內犢鼻穴下二寸,再向內斜寸半許陷中。

(4).正坐垂膝垂足,從膝蓋骨下內側陷中,即內犢鼻往下量二寸,再向內側旁開,當陰陵泉後一寸許,曲泉之下陷中,下與太溪相直。

(5).正坐或仰臥,屈膝,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的後下方,陰陵泉後一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

主治:

膝關節痛、下肢痿痺。

8.曲泉

位置:

(1).膝關節內側,屈膝在橫紋頭上方,當脛骨內髁之後,半膜肌、半腱肌止端之前。

(2).位於彎曲膝關節時所產生的膝窩橫紋內端。

(3).在膝關節內側,小筋下、大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陷中。

(4).在膝關節內側,正坐屈膝、垂足,膝內緣中央部,當橫紋之頭陷中,半腱半腿樣肌停止部。取穴時令儘量屈膝,掐住橫紋頭,再令伸直,手點之處正當小筋之下大筋之上,二者所形成的凹陷中。

(5).正坐或仰臥,屈膝,在膝內側,當膝關節內側面橫紋內端,股骨內上髁的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

主治:

膝部疼痛、尿頻、下腹痛、日眩、性慾減退、下肢痿痹、痛經、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陰痛、遺精、疝氣。

9.陰包

位置:

(1).在股骨內上髁上四寸,當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2).位於曲泉穴正上四寸,縫匠肌的內緣。

(3).在股內廉,膝上四寸,兩筋間凹陷中。

(4).正坐踡足,看膝上內側,有槽者是穴。當大腿骨內側,從曲泉往上量取四寸,按之甚脹。

(5).正坐或仰臥,在大腿內側,當股骨內上髁四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主治:

膝關節痛、月經不調、下腹痛、腰骶痛、小便不利、遺尿

10.足五里

位置:

(1).在氣衝下三寸,當長收肌之外緣。

(2).位於氣衝穴下方3寸處。

(3).在大腿內側,氣衝下三寸,動脈應手。

(4).仰臥或伸足,從氣衝旁開五分再下三寸(氣衝在陰上旁開二寸),橫骨外端之凹陷中,陰廉下一寸,本穴當股內動脈之內側。

(5).仰臥,在大腿內側,當氣衝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主治:

大腿內側痛、少腹脹痛、睪丸腫痛、眼疾、青光眼、網膜炎、小便不利、倦怠嗜臥、陰挺、陰囊濕疹。

11.陰廉

位置:

(1).氣衝下二寸,當長收肌之外緣。

(2).位於氣衝穴下方2寸處。

(3).在鼠蹊溝中央,鼠蹊淋巴腺下部,去氣衝下二寸。

(4).仰臥,陰部之旁,恥骨外端之下,皮肉之下有如核者,名「羊頭骨」(即淋巴腺名鼠蹊),穴在其下去氣衝之旁五分,再下二寸,即五里上一寸。

(5).仰臥,在大腿內側,當氣衝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主治:

股神經痛、少腹疼痛、腰腿痛、下肢攣急、月經不調、帶下、股內側痛

12.急脈

位置:

(1).在恥骨結節之下外側,距任脈二寸半,當氣衝之外下方腹股溝內。

(2).位於曲骨穴外側25分,陰毛邊動脈凹陷部位,在氣衝穴的外側1公分處。

(3).在陰毛中,陰器上旁開25分。

(4).仰臥伸足,陰器與曲骨間旁開二寸五分,氣衝之旁五分再下一寸,陰毛中,按之痛引上下。

(5).仰臥,在恥骨結節的外側,當氣衝外下方,腹股溝動脈搏動處,前正中線旁2.5寸。

主治:

下腹痛、陰囊痛、會陰痛、股內側痛、外陰癢、陰挺、疝氣

13.章門

位置:

(1).在側腹部,第十一浮肋端之下際。

(2).位於第十一肋骨端(前端下緣)

(3).在側腹部,第十一季肋端。

(4).側臥,屈上足,伸正足,舉臂取之。膝上二寸,兩旁開六寸,令屈肘合腋肘尖盡處是穴,當十一肋端。

(5).側臥,在側腹部,當十一肋游離端的下方。

主治:

肋間神經痛、下腹部痛、腹脹、腸鳴、嘔吐、痞塊

14.期門

(1).在乳中線上,乳頭下二肋間,當第六肋間隙。

(2).位於第七肋軟骨附著部分的下緣。

(3).在乳下第二肋端,不容旁開一寸五分。

(4).仰臥,不容旁一寸五分,巨闕旁三寸五分,上直兩乳取之,當乳下兩肋三肋間之內端。

(5).仰臥,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

肝臟疾病、胸脇脹痛、嘔吐、呃逆、腹脹、泄瀉、瘧疾、乳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