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脈循行:

任脈(1)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2)向前進入陰毛部,(3)沿著腹內,經過關元(4)等穴,(5)再上行環繞口唇,(6)經過面部,(7)進入目眶下(承泣-1)


二、【內經原文】

《素問‧骨空論》:任脈者,(1)起于中極之下,(2)以上毛際,(3)循腹里,(4)上關元,(5)至咽喉,(6)上頤,(7)循面,(8)入目。

 

三、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經所經過之部位的病症。

 

四、本經穴位共二十四穴,分述如下:

穴位圖

任脈1.jpg

任脈2.jpg

任脈3.jpg

任脈4.jpg

任脈5.jpg

1.會陰

位置:

(1).仰臥屈膝,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2).在會陰部正中,男子當肛門與陰囊之間,女子當肛門與陰唇後聯合之間。

(3).在會陰部的中央,位於會陰腱中心的後緣。

(4).在前後兩陰間,會陰部。

(5).俯跪伏,兩陰之間縫中,球狀海綿體之中央取之。

主治:

遺精、遺尿、小便不通、小便頻數、小腹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陰部痛、外陰搔癢、痔瘡、脫肛、疝氣、溺水窒息、昏迷、癲狂。

2.曲骨

位置:

(1).在腹部正中線上,當恥骨聯合之上方處取之。

(2).位於正中線(腹部任脈)上,恥骨結合上緣。

(3).在腹中行恥骨接合之上際。

(4).仰臥,橫骨邊上際,臍正中直下五寸,至陰毛部陷中。

(5).仰臥位,在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處。

主治:

遺精、遺尿、陽萎、帶下、尿閉、疝氣、淋病、尿道炎、夜尿症、膀胱炎、月經不調、痛經、少腹脹滿。

3.中極

位置:

(1).在腹正中線上,臍下四寸,當恥骨聯合上緣一寸取之。

(2).位於神闕穴(肚臍的中心)下方4寸,在正中線上。

(3).關元下一寸,臍下四寸(內為膀胱)

(4).仰臥,曲骨邊上一寸,臍下四寸取之。

(5).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4寸。

主治:

遺精、遺尿、小便不通、小便頻數、小腹痛、帶下、崩漏、陰挺、陰部痛、外陰搔癢、陽萎、尿道炎、夜尿症、膀胱炎、月經不調、痛經、疝氣、癃閉

4.關元

位置:

(1).在腹正中線上,臍下三寸。

(2).位於神闕穴(肚臍的中心)下方3寸,正中線上。

(3).在臍下三寸,橫骨上二寸(內為膀胱)

(4).仰臥,石門下一寸,中極上一寸,臍下三寸。

(5).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主治:

遺精、遺尿、小便不通、小便頻數、小腹痛、閉經、帶下、崩漏、陰挺、產後出血、月經不調、痛經、疝氣、泄瀉、中風脫症、性慾減退、不妊症、嘔吐、虛勞贏瘦。

5.石門

位置:

(1).在腹正中線上,臍下二寸。

(2).位於神闕穴(肚臍的中心)下方2寸,正中線上。

(3).在臍下二寸(內為膀胱,深部為小腸)

(4).氣海下半寸,關元上一寸,臍下二寸,仰臥取之。

(5).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2寸。

主治:

遺精、遺尿、小便不通、閉經、帶下、崩漏、產後出血、疝氣、泄瀉、腹痛、水腫、陽萎。

6.氣海

位置:

(1).在腹正中線上,臍下一寸五分。

(2).位於神闕穴(肚臍的中心)下方15分處,正中線上。

(3).在臍下一寸五分(內為小腸)

(4).陰交下半寸,石門上五分,臍下一寸五分,仰臥取之。

(5).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主治:

遺尿、帶下、崩漏、產後出血、疝氣、泄瀉、腹痛、水腫、陽萎、月經不調、便祕、中風脫症、闌尾炎、痛經、癃閉、不孕、陰挺。

7.陰交

位置:

(1).在腹正中線上,臍下一寸。

(2).位於神闕穴(肚臍的中心)下方1寸,正中線上。

(3).在臍下一寸(內為小腸)

(4).臍下一寸,仰臥取之。

(5).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寸。

主治:

帶下、泄瀉不止、腹痛、水腫、月經不調、中風脫症、腸鳴、小便不利、疝氣、脫肛、胃炎、膀胱炎。

8.神闕

位置:

(1).在臍窩正中。

(2).位於肚臍的中心。

(3).當臍中央(內為小腸)

(4).臍之正中,仰臥或正坐取之。

(5).仰臥位,在腹部中部,臍中央。

主治:

腹痛、水腫、中風脫症、腸鳴、泄瀉不止、脫肛、虛脫屍厥。

9.水分

位置:

(1).在腹正中線上,臍上一寸。

(2).位於神闕穴(肚臍的中心)上面1寸處,正中線上。

(3).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

(4).臍上一寸,仰臥或正坐取之。

(5).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1寸。

主治:

腹痛、水腫、腎炎、腸鳴、胃內積水、腹水、腹瀉反胃、小便不利。

10.下脘

位置:

(1).在腹正中線上,臍上二寸。

(2).位於神闕穴(肚臍的中心)上面2寸處,正中線上。

(3).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當胃下,十二指腸上)

(4).中脘下二寸,臍上二寸,鳩尾下五寸,仰臥或正坐取之。

(5).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2寸。

主治:

胃痛、腹脹、痢疾、腸鳴、嘔吐、完谷不化、痞塊。

11.建里

位置:

(1).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三寸。

(2).位於神闕穴(肚臍的中心)上面3寸,中脘穴下面1寸處,正中線上。

(3).中脘下一寸,臍上三寸。

(4).鳩尾下四寸,臍上三寸,仰臥或正坐取之。

(5).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3寸。

主治:

胃痛、腹脹、腹鳴、嘔吐、食慾不振、水腫、呃逆。

12.中脘

位置:

(1).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四寸。

(2).位於神闕穴(肚臍的中心)上面4寸處,正中線上。

(3).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胸肋角與臍之中間。

(4).鳩尾下三寸,臍上四寸,仰臥或正坐取之。

(5).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

主治:

胃痛、腹脹、翻胃吞酸、嘔吐、食慾不振、泄瀉、呃逆、痢疾、完谷不化、糖尿病、黃疸、癲癇。

13.上脘

位置:

(1).在腹正中線上,臍上五寸。

(2).位於胸骨體下端之下3寸,中脘穴上面1寸處,正中線上。

(3).巨闕下一寸,臍上五寸。

(4).鳩尾下二寸,臍上五寸,仰臥或正坐取之。

(5).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5寸。

主治:

胃痛、翻胃、嘔吐、腹瀉、便祕、癲癇、癇症。

14.巨闕

位置:

(1).在腹正中線上,臍上六寸。

(2).位於胸骨體下端下面2寸處,正中線上。

(3).鳩尾下一寸,臍上六寸(中為胃)

(4).臍上六寸,中脘上二寸,仰臥或正坐取之。

(5).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6寸。

主治:

翻胃吞酸、嘔吐、癇症、心胸痛、噎嗝、噁心、嘔吐、癲狂、心悸、哮喘。

15.鳩尾

位置:

(1).在劍突的下方,當臍上七寸。仰臥,兩臂上舉取穴。

(2).位於胸骨體下端之下1寸處,正中線上。

(3).心蔽骨下五分,兩岐骨下一寸(中為胃,俗稱心窩)

(4).從臍上量七寸,岐骨下一寸,仰臥或正坐取之。

(5).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下1寸。

主治:

反胃、心胸痛、癲狂、癇症、胃痛、腹脹。

16.中庭

位置:

(1).在胸骨正中線上,平第五肋間隙。

(2).位於中穴下16分處,在胸骨體正中線上。

(3).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4).仰臥,先取兩乳之間中穴,再從膻中往下量取一寸六分。或循左右第五肋間隙,按之胸骨中央取之。

(5).仰臥位,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五肋間,即胸劍結合部。

主治:

胸脹滿、噎嗝、哮喘、胃酸、心痛、嘔吐。

17. 膻中

位置:

(1).在胸骨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平第四肋間隙。

(2).位於兩乳頭的連線與胸骨體正中線相交處。

(3).在兩乳之中間,玉堂下一寸六分陷中。

(4).仰臥,在胸骨正中線上,上去玉堂一寸六分,下去中庭一寸六分,當兩乳間隙陷中。

(5).仰臥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主治:

氣喘、呃逆、胸痛、產婦乳汁少、心臟病、神經痛、憂鬱症、咳嗽、心悸、胸悶、乳癰

18.玉堂

位置:

(1).在胸骨正中線上,平第三肋間隙。

(2).位於左右第三肋間之間,胸骨體正中線上。

(3).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

(4).膻中上一寸六分,胸骨正中線上。

(5).仰臥位,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三肋間。

主治:

咳嗽、氣喘、胸痛、嘔吐、心煩

19.紫宮

位置:

(1).在胸骨正中線上,平第二肋間隙。

(2).位於左右第二肋間之間,胸骨體正中線上。

(3).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

(4).膻中上三寸二分,胸骨正中線上,仰臥取之。

(5).仰臥位,當前正中線上,平第二肋間。

主治:

咳嗽、氣喘、胸痛、心煩。

20.華蓋

位置:

(1).在胸骨正中線上,平第一肋間隙。

(2).位於天突穴下面2寸處,胸骨部正中線上。

(3).在璇璣下一寸六分。

(4).膻中上四寸八分,胸骨正中線上,仰臥取之。

(5).仰臥位,在胸部,平第一肋間。

主治:

咳嗽、氣喘、胸痛、咽痛、脇痛

21.璇璣

位置:

(1).在胸骨正中線上,天突與華蓋之間。

(2).位於天突穴下面1寸處,在胸骨柄正中線上。

(3).天突下一寸,中央陷中。

(4).膻中上六寸四分,胸骨正中線上,天突下一寸,仰臥取之。

(5).仰臥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下1寸。

主治:

咳嗽、氣喘、胸痛、支氣管發炎、咽喉腫痛

22.天突

位置:

(1).在胸骨上窩正中。

(2).位於頸窩的中央,在胸骨頸切痕的中央。

(3).在胸骨上際凹陷處宛宛中。

(4).正坐或仰靠或仰臥,胸骨上端,按之形如半月凹陷中。

(5).仰臥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主治:

咳嗽、氣喘、暴喑、咽喉腫痛、呃逆、呼吸困難、甲狀腺、癭氣、梅核氣

23.廉泉

位置:

(1).在喉結上方,舌骨上緣凹陷中。

(2).位於前頸部正中線上,喉頭隆起的上緣凹陷處。

(3).在頸部中央,結喉上橫紋中。

(4).仰靠,在結喉上約三、四分,頷下約寸許,即頸部彎曲紋中。

(5).仰臥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舌骨上緣凹陷處

主治:

舌下腫、舌緩流涎、舌強不語、暴喑、吞嚥困難、咽頭痛、舌根縮急

24.承漿

位置:

(1).在頦唇溝正中凹陷處。

(2).位於顏面的正中線上,顎唇溝上。

(3).頤唇溝(下唇下之橫溝)之中央陷中。

(4).仰靠,下頷正中線,唇溝中央凹陷中,開口則此溝明顯。

(5).仰臥或仰靠坐位,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主治:

口眼歪斜、面腫、齦腫、齒痛、流涎、癲狂、顏面神經麻痺、神智昏迷、暴喑、頭項強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