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行圖: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圖  

 

穴位圖: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1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2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3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4  

 

 

一、手陽明大腸經

 

(1).起於食指末端(商陽_大腸1)

 

(2).沿著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第一、二掌骨之間(合谷_大腸4)向上進入兩筋(拇長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3).沿前臂外側前緣

 

(4).至肘外側

 

(5).再沿上臂外側前緣

 

(6).走上肩端(肩髃_大腸15)

 

(7).沿肩峰前緣

 

(8).走向上出於頸椎(大椎_督脈14)

 

(9).再向下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

 

(10).聯絡肺臟

 

(11).通過橫膈

 

(12).屬於大腸

 

(13).缺盆部支脈:上走頸部

 

(14).經過面頰

 

(15).進入下齒齦

 

(16).回繞至上唇,交於人中,左脈向右,右脈向左,分布在鼻翼旁(迎香_大腸20),與足陽明胃經連接。

 

附註:大腸下合上巨虛(胃37)

 

本經共二十穴

 

內經: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二、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疾病、熱病、皮膚病、腸胃病與神志病等,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三、本經腧穴(20穴)

 

1.商陽(井穴)﹝別名﹞絕陽

 

《位置》:

 

(1).食指橈側指甲後一分許。

 

(2).在手的食指橈側指甲根部,去掉指甲的話大約在1分處。

 

(3).在食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約一分)。

 

(4).以手掌側置於食指端爪甲角一分許,赤白肉際上取之。

 

(5).食指末節橈側,指甲根旁0.1寸。

 

《主治》:

 

(1).齒痛、咽喉腫痛等五官疾病。

 

(2).熱病、昏迷等熱證急病、頷(ㄏㄢˋ)腫、手指麻木。

 

2.二間(滎穴)﹝別名﹞間谷、周谷、聞谷。

 

《位置》:

 

(1).微握拳,第二掌指關節前橈側赤白肉際。

 

(2).在手食指的中手指關節前面,橈側凹陷的地方。

 

(3).在食指本節前,內側近關節處凹陷中。

 

(4).以手握拳側置,按食指本節前橫紋頭貼骨邊陷中取。

 

(5).微握拳,當食指橈側第二掌指關節前凹陷中。

 

《主治》:

 

目昏、鼻衂(ㄋㄧㄡˋ)、齒痛、咽喉腫痛、熱病等五官疾病

 

3.三間(輸穴)﹝別名﹞少谷

 

《位置》:

 

(1).微握拳,在食指橈側第二掌骨小頭後凹陷處。

 

(2).在手的食指中手指關節的後方,在中手骨橈側凹陷處。

 

(3).在食指本節後內側凹陷中,去二間約一寸。

 

(4).握拳側置,按食指本節後內側橫紋頭凹陷處。

 

(5).微握拳,在食指橈側,第二掌指關節後凹陷處。

 

《主治》

 

目痛、齒痛、咽喉腫痛、手指手背紅腫、腹痛、腸鳴等病。

 

4.合谷(原穴)﹝別名﹞虎口、含口、合骨

 

《位置》:

 

(1).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約當第二掌骨橈側之中點。或以一手拇指的指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處是穴。

 

(2).在第一中手骨與第二中手骨骨底部的前面凹陷處,靠近第二中手骨部側。

 

(3).在食指與拇指岐骨之凹陷處,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之前凹陷中。

 

(4).以手平伸,令拇指食指伸展,視其岐骨出現微凹處是穴。掐住穴位略向食指側按之必覺痠脹難忍。

 

《主治》:

 

頭痛、目赤腫痛、鼻衂、齒痛、面腫、咽喉腫痛、指攣、臂痛、口眼歪斜、熱病、無汗、多汗、閉經、滯產、痢疾、耳聾。

 

5.陽溪(經穴)﹝別名﹞中魁

 

《位置》:

 

(1).在腕關節橈側,拇指向上翹時,當拇短伸肌與拇長伸肌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2).在手腕關節背面橈側處,當拇指與食指張開時的凹陷處。

 

(3).在手腕橫紋之上側(橈側)兩筋間陷中。

 

(4).握拳側置。

 

(5).腕背橫紋橈側,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

 

頭痛、目赤腫痛、齒痛、咽喉腫痛、手腕痛、耳聾、頭面五官疾病。

 

6.偏歷(絡穴)

 

《位置》:

 

(1).在陽溪(大腸5)上三寸,當陽溪與曲池(大腸11)的連線上。

 

(2).從陽溪穴往曲池穴方向延伸三寸處。

 

(3).在橈側腕關節橫紋上三寸。

 

(4).肘側置從陽溪穴直上三寸,直對曲池取之。

 

(5).如列缺取法。兩手交叉中指盡處是穴,本穴在橈骨外側,骨與筋之間,按之痠楚。

 

(6).屈肘,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三寸處。

 

《主治》:

 

鼻衂、耳聾、手臂痠痛、水腫、耳鳴、腹部脹滿。

 

7.溫溜(郄ㄒ一ˋ穴)﹝別名﹞逆注、蛇頭、地頭

 

《位置》:

 

(1).屈肘,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五寸處。

 

(2). 從陽溪穴往曲池穴方向延伸五寸。

 

(3).在橈側腕後五寸,當陽溪與曲池之中間。

 

(4).屈肘,以手側置,從陽溪直上五寸,直對曲池取之頭。試之以手握拳,前膊用力隆起如蛇頭,當其下端是穴。按肌肉下之骨,必甚痠楚。

 

(5).側拳屈肘,在陽溪(大腸5)上五寸。

 

《主治》:

 

頭痛、面腫、咽喉腫痛、腸鳴腹痛、肩臂痛、疔瘡。

 

8.下廉﹝別名﹞巨虛下廉、下巨虛、手之下廉

 

《位置》:

 

(1).在曲池(大腸11)下四寸。

 

(2).位於上廉穴下一寸。

 

(3).在曲池下方四寸,去上廉一寸。

 

(4).腕後約六寸餘,微向外斜,曲池下四寸,上廉下方一寸。

 

(5). 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四寸處。

 

《主治》:

 

肘臂痛、腹痛、頭痛、眩暈、目痛。

 

9.上廉﹝別名﹞巨虛上廉、上巨虛、手之上廉

 

《位置》:

 

(1). 在曲池(大腸11)下三寸。

 

(2).位於(手)三里下方一寸處。

 

(3). 在曲池下三寸,手三里下一寸。

 

(4).同下廉取法,直上一寸。在手三里穴下一寸,當臂內高起處。

 

(5). 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三寸處。

 

《主治》:

 

肩臂痠痛、上肢不遂、手臂麻木、腸鳴腹痛、頭痛。

 

10.手三里﹝別名﹞手之三里、上三里、鬼邪

 

《位置》:

 

(1). 在曲池(大腸11)下二寸。

 

(2). 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在肌肉的裂紋上。

 

(3).在曲池下二寸,按之銳肉之端。

 

(4).屈肘側置,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滿,按之痠脹。

 

(5). 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二寸處。

 

《主治》:

 

腹痛吐瀉、肩膊痠痛、上肢不遂、手臂無力、齒痛、頰腫。

 

11.曲池(合穴)﹝別名﹞鬼臣、鬼巨

 

《位置》:

 

(1).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與肱(ㄍㄨㄥ)骨外上髁(ㄎㄜ)連線中點。

 

(2).將手肘彎曲出現橫紋外端,位於上腕骨外側上髁與橈骨頭之間。

 

(3).在肘關節骨邊,屈肘橫紋之外頭陷凹中。

 

(4).在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之中。以手拱胸,取肘窩橫紋尖上是穴,貼近骨邊取之。

 

《主治》:

 

肘臂痛、上肢不遂、瘰癧﹝(ㄌㄨㄛˇ ㄌ一ˋ)頸部淋巴腫脹之病﹞、風疹、腹痛、吐瀉、痢疾、熱病、咽喉腫痛、高血壓、癲狂、齒痛、目赤腫痛、濕疹。

 

12.肘髎(ㄌㄧㄠˊ)﹝別名﹞肘尖

 

《位置》:

 

(1).屈肘時,在肱骨外上髁的上方,曲池斜向上外約一寸,當肱骨內側緣處。

 

(2).將手肘彎曲,位於曲池穴與天井穴的中央。

 

(3).在肘大骨外廉陷中,曲池之後上方。

 

(4).屈肘,從曲池上向肘外折量一寸五分,當輔骨上端與臑骨下端相接縫間,近肘尖約寸許。

 

(5).屈肘,曲池穴外上方一寸,當肱骨邊緣處。

 

《主治》:

 

肘臂疼痛、攣急、麻木不仁。

 

13.手五里﹝別名﹞尺之五里、大禁

 

《位置》:

 

(1). 在肱骨外上髁的上方,曲池上三寸,當曲池與肩髃的連線上。

 

(2).從曲池穴往肩髃穴方向延伸三寸處。

 

(3).在肘上三寸,前肱三分之一弱之所在。

 

(4).屈肘,曲池橫紋頭盡處約三寸,前廉大筋是穴。

 

(5).在曲池與肩髃穴連線上,曲池穴上三寸處。

 

《主治》:

 

肘臂攣急、疼痛瘰癧、手臂無力、上肢不遂、腹痛、腹瀉。

 

14.臂臑(ㄖㄨˊ)﹝別名﹞頭衝、頸衝、臂膈

 

《位置》:

 

(1).肱骨外側,三角肌下端的上方,當曲池與肩髃的連線上。

 

(2).從肩髃穴往曲池穴延伸三寸,位於三角肌的前緣。

 

(3).在肘上七寸,即肩髃下三寸,曲池上七寸。

 

(4).垂臂屈肘,當三角肌之下端偏向內側,曲池之上七寸,肩髃之下三寸,依平舉取肩髃法取之。

 

(5).在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曲池上七寸,三角肌止點處。

 

《主治》:

 

肩臂痛、瘰癧、頸項拘攣、目疾。

 

15.肩髃(ㄡˇ)﹝別名﹞肩髀(ㄅ一ˋ)、中肩井、肩尖、髃骨、肩骨

 

《位置》:

 

(1).肩峰前下方,三角肌上部的中央。當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時,出現二個凹陷,在前方的凹陷是本穴。

 

(2).位於肩關節的前方,尖峰與上肱骨頭之間。

 

(3).在肱骨上端與鎖骨外端之關節間,舉臂有孔陷中。

 

(4).以手平舉,舉臂有空陷,當肩端兩骨罅(ㄒㄧㄚˋ)間,肩尖下寸許是穴。

 

(5).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舉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

 

肩壁痛、上肢不遂、風疹、瘰癧、癮疹。

 

16.巨骨

 

《位置》:

 

(1).在肩上,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崗之間凹陷處。

 

(2).位於鎖骨外端與肩胛棘之間的凹陷部分。

 

(3).在肩鎖關節內側1公分處。

 

(4).正坐垂臂,按取肩端前面,鎖骨與肩胛棘之接合點,指壓之凹中。

 

(5).在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崗之間凹陷處。

 

《主治》:

 

肩痛、手臂痛不得屈伸、瘰癧、癭(一ㄥˇ)氣。

 

17.天鼎﹝別名﹞天頂

 

《位置》:

 

(1).在頸側部,鎖骨上窩中點(缺盆_胃12)上方,扶突(大腸_18)下一寸許。

 

(2).位於扶突穴下方一寸處,在胸鎖乳突肌後緣。

 

(3).在側頸部,扶突下1寸,缺盆之直上。

 

(4).正坐,由喉結向兩側取一寸五分是穴。有動脈處是人迎穴,從人迎穴再向外側取一寸五分是扶突,從扶突直下一寸當頸大肌之後緣是本穴,與缺盆穴對直。

 

(5). 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直下一寸。

 

《主治》:咽喉腫痛、音啞、瘰癧、氣癭、暴音氣哽、吞嚥困難。

 

18.扶突﹝別名﹞水穴

 

《位置》:

 

(1). 在頸側部,約與喉結平高,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2).位於人迎穴外側一寸五分處。

 

(3).在頸側部,人迎後一寸五分,外喉結節之外方三寸。

 

(4).仰頭在頸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當頸中大肌之後緣。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音啞、瘰癧、氣癭、吞嚥困難。

 

19.禾髎(鼻)﹝別名﹞長頻,長髎,長頰

 

《位置》:

 

(1).在鼻孔外緣直下,與人中(督_26)相平。

 

(2).位於水溝穴外側五分(一公分處)。

 

(3).在鼻孔之直下,水溝穴旁五分。

 

(4).當鼻孔外緣之下,上距鼻孔約三分之二,下距唇約三分之一。旁去水溝穴五分,當上顎犬齒根窩部。

 

(5).在上唇部,水溝穴旁0.5寸,當鼻孔外緣直下。

 

《主治》:

 

鼻衂、鼻塞、口角歪斜、口噤。

 

20.迎香﹝別名﹞衝陽

 

《位置》:

 

(1).在與鼻翼外緣中點平齊的鼻唇溝裡取之。

 

(2).在於鼻孔外側五分,鼻唇溝中。

 

(3).在鼻孔旁五分,當鼻唇溝上。

 

(4).正坐,目正前視,從睛明穴直下,鼻孔旁取五分。從鼻孔向外做一橫線,與鼻唇溝交叉點,按之痠脹直達鼻中。

 

(5).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

 

《主治》:鼻衂、鼻塞、鼻淵、口角歪斜、面癢、面腫、膽道蛔蟲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