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是十四經穴中有某種特殊治療作用,並有特定稱號概括的一類腧穴的總稱。包括五輸穴、原穴、絡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郄穴、下合穴、交會穴等。由於這類腧穴的分布和作用的不同,故其臨証具有特殊的應用方法。

 

一、五輸穴的應用

五輸穴是指十二經穴分布於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五類腧穴的簡稱。這些腧穴均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點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滎、輸、經、合的次序向肘膝部排列,每經五穴,十二經共有六十穴。五輸穴分五行配屬,在五行屬性上陰經與陽經各不相同。見表1、表2

陰經五輸穴表1.jpg

五輸穴是十二經脈之氣出入之所,具有治療十二經脈、五臟六腑病變的作用。臨床上一是按五輸穴主病應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載:〝病在腑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在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載:〝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難經,六十八難》更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咳喘寒熱,合主逆氣而泄。〞二是配屬五行而用,十二經五輸穴都具有五行屬性,根據五行之間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關係,結合臟腑的五行關係。《難經》提出了〝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選取適當五輸穴治療疾病的方法,具體可分為本經補母瀉子法和異經補母瀉子法。如肝經屬木,肝實証瀉行間,行間為滎火穴,實則瀉其子。肝虛証補曲泉,曲泉為合水穴,虛則補其母。胃經屬陽土,胃實証瀉厲兌,厲兌為井金穴,實則瀉其子。胃虛症補解溪,解溪為經火穴,虛則補其母。這是本經的補母瀉子法。又如肝實証還可瀉心經(陰火經)滎穴少府,肝虛証補腎經(陰水經)合穴陰谷。胃實証還可瀉大腸經(陽金經)井穴商陽,胃虛症補小腸經(陽火經)經穴陽谷。這是異經補母瀉子法。

此外,古代醫家總結出以五輸穴配合陰陽五行為基礎,運用天干地支配合臟腑按時取穴的方法,即子午流注針法。子午流注針法作為一種特殊的擇時選穴治療疾病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二、俞募穴的應用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稱。俞穴的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的腧穴,故又稱背腧穴;募穴是臟腑之氣匯集胸腹部的腧穴,故又稱腹募穴。每一臟腑均有各自的俞穴和募穴(6-3)。由於俞募穴與各自所屬臟腑有密切的關係,常用於診斷、治療相應的臟腑及組織器官的病症。

臟腑發生病變時,常在俞募穴上出現陽性反應物,如壓痛、敏感等。因此診察按壓俞、募穴、可結合其他症狀判斷臟腑疾患。《靈樞‧背俞》說:"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說明背俞穴往往是內臟疾患的病理反應點。《難經本義‧六十七難》進一步說明臟腑俞募關係。曰:"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俞募二穴可相互診察疾病,即審募而察俞,察俞而診募。

   背俞穴不僅治療相應的臟腑病症,還能治療與臟腑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病證,又可治療與腎有關的耳鳴、耳聾、陽痿及骨病等。募穴也可主治相應的臟腑病症。如心募穴巨闕治心病;膽募日月治膽病等。《難經‧六十七難》曰:"陰病引陽,陽病引陰。"臟屬陰,腑屬陽;腹為陰,背為陽。故一般五臟有病,常取背俞穴治之;六腑病變,多用募穴療之。即《素間‧陰陽應象大論》曰:"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如肺病咳喘常選肺俞;心病怔忡選心俞;胃病多選中脘;大腸病多選尺樞等。在臨床上,俞募穴可以單獨使用,也可相互配合應用。俞募穴相配時選用俞募穴配穴法的範疇,均是臨床常用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