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運行氣血、協調陰陽、調節人體各部的通路。〝經〞有路徑的含義,經脈貫通全身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有網絡的含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佈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者,常不可見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將脈按大小逐級分為經脈、絡脈、孫脈,即經脈分布較深而絡脈分布浮淺,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經絡系統是由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與奇經八脈等組成,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繫,使人體臟腑組織器官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學說是闡述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系統理論。它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方面,幾千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與針灸學科的關係最為密切。所以《靈樞‧經脈》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李梴的《醫學入門》指出:〝醫而不知經絡,猶人夜行無燭,業者不可不熟〞。

 

 

 

第一節  經絡學說的形成

 

  經絡學說是古人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據文獻分析,經絡學說的形成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針刺等感傳的觀察

 

  人體在被針刺時會產生酸、麻、脹、重等感應,這種針感有時沿著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溫灸時也會有熱感由施灸部位向遠處擴散,推拿按壓時也能出現氣行現象。古代醫學家對這種向遠處傳導與擴散的現象,經過長期觀察逐步認識到人體存在著複雜而又有規律的聯繫通路,從而提出經絡循行分布的輪廓。

 

 

 

二、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

 

  在臨床實踐中有時發現某一臟腑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異常反應。對體表部位病理現象的觀察分析,也是經絡學說的依據之一。

 

 

 

三、腧穴功效的總結

 

  通過長期的針灸臨床觀察,發現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症,還能治療有關的遠隔部位病症。主治範圍相似的腧穴往往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如分布於上肢外側前緣的腧穴都能治療頭面病症。分布於上肢內側前緣的腧穴,雖然與上述腧穴距離很近,但卻以治療喉、胸、肺病症為主。而同一路線上所出現的病候,又與該條路線的腧穴主治基本一致。由腧穴功效的歸納分析,以及相互間的聯繫而產生了經絡聯繫的概念。古代醫家結合了這些方面的認識,逐步形成經絡循行路線的表述。

 

 

 

四、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

 

  古代醫學家通過解剖直觀方法,對人體的血脈、筋肉、骨骼和內臟的位置、形狀及某些生理功能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這些觀察對經絡認識形成一定的啟發。

 

 

 

  綜上所述,經絡現象的發現與經絡學說形成途徑是多方面的。各種認識又可相互啟發、相互佐證、相互補充,從而使人們對經絡的認識逐步完善,共同構成了經絡學說形成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