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臨床治療

第一章       外科疾病

第一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

病因

多由外傷引起,如挑、拾重物時突然扭腰、或慢性勞損、或因腰椎4-5、腰51在日常生活中受壓受重,加上椎間盤本身退行性病變,間盤彈性逐漸減退,腰部著涼後使韌帶和肌肉緊張,促使萎縮的椎間盤纖維環破裂。此病多見於20-40歲之男性患者,大部分有外傷史。

 

症狀

1.腰痛:多為突發的,也可逐漸出現。急性病例疼痛劇烈、活動受限,休息後疼痛減輕,如不及時治療會轉為慢性,疼痛反覆發作。

 

2.腿痛:放射性一側腿痛是此病的典型症狀之一。多數病人先腰痛,經一段時間後出現腿痛,有的與腰同時出現。痛先自臀部向下沿大腿外側、小腿外後側至足外側和足趾,咳嗽、噴嚏或大便用力時使疼痛加重。久病者多有主觀麻木區,局限於小腿外側、足背、足跟或足跖部。

 

3.腰椎外形及活動:病程短、症狀輕者,腰椎外形無明顯改變,反之多有改變。脊柱側彎、凸側多為病側,極少在凹側。腰椎生理前突減小或稍失,腰部活動受限,一般向患側側屈受限。直腿抬高試驗,患腿為陽性,此檢查對於此病的診斷有決定性的意義。

 

4.拇趾背伸力減弱。

 

5.腰部和下肢的表現:在患側腰椎4-5或腰51椎間隙有明顯壓痛,壓迫時感覺放射到臀部和下肢,常感覺小腿肚蹩脹,行走時更甚,小腿外側及諸趾皮膚發麻。如病程長,患側下肢常並有不同程度的肌張力降低或肌肉萎縮等。必須和健肢比較,用帶尺測量其周徑說明。

 

治療

部位:

腰部或患肢。

 

體位:

病人俯臥,腹下墊一棉墊,全身肌肉放鬆。治療順序從患肢足趾開始向上經小腿、大腿、臀部至腰部止。

 

手法:

一般以一輕級、二中級、三重級;七次以後定療程的常規手法,就是適應手法,觀察其療中的反應而後再定出程序。常用手法有下列幾種:

 

1.指掌摩法

 

2.指掌揉、前臂揉、掌橫揉。

 

3.指壓或肘壓法

 

4.彈法:用指腹後三分之一或掌根操作,適用於脊柱前突者。

 

5.撬法:施用撬法前,必先在對側肌肉行揉法,使肌肉鬆弛後再撬。用拇指指腹後三分之一操作,或掌根部對凹陷處向上撬。撬時要有彈性,適用於脊柱側彎。

 

6.剝法:用拇指指腹二分之一剝,有時和撬法同時應用。多用於胸腰椎骨輕度增生者。

 

7.拉法:用於腰部為托拉,用於下肢各關節分轉拉、屈拉,此法可緩解肌緊張。

 

8.搓法:左手在背部固定,右手掌在腰部橫位搓,搓120-160次最好。

 

以上第4-7種手法為整形手法,適用於椎骨關節部位,重點為指壓、彈、撬、剝法等,根據病情選擇應用。如晚期出現小腿後或足部麻木、酸、脹症狀時,多合併患肢肌肉鬆弛或萎縮。此症多用輕手法指掌揉可提高肌張力,使運動神經興奮性增高。

 

操作順序

 

1.一手從踝關節的前下扶托,另手拇指從患側拇趾開始指摩,至足根向上經小腿、膕窩指掌摩。因操作漸向上,扶托的一手也隨之向膝關節部位移動,掌摩至大腿後面,將摩力放鬆於臀下部,雙手交替操作各13次結束。

 

2.一手同上部位固定,另手拇指指腹從各趾端開始指揉。按同上部位行指掌揉或掌揉,最後將揉力放鬆於臀部的下方,往返3-5次。

 

3.醫生站在病人的側方,雙手指向下、手掌向上,以指和掌的力量做對稱性的向上揉。從小腿向上揉到大腿根部時,一手在髖關節扶托,另手將揉力放鬆於臀部結束。

 

4.一手在踝關節的前下固定,另手拇指指峰在各趾關節跖面、足心前部深壓為第一點。在足心、跟腱兩側的凹陷處深壓為第二;三點,其餘各指配合用力,壓後將壓力推送至小腿後面。繼之在小腿三頭肌稍下深壓為第四點。在膕窩中央及兩側深壓為第五點。此時一手移在膝關節外側固定,另手沿大腿後正中(殷門穴)深壓為第六點。繼之在臀大肌下緣的中點深壓為第七點。壓後將壓力衍化至大魚際,以掌揉法放鬆於痛點周圍,雙手交替指壓3-5次後掌摩1次結束。

 

5.接續腰部常規按摩手法。醫生站在患者左側,雙手從兩側臀外上方開始,向上至腰部掌摩,然後將摩力放鬆於腹股溝部。掌摩3-5次後,一手在臀外側扶托,另手從臀外向上開始掌揉,以大小魚際部的揉力沿腰背外側向上反復掌揉。雙手各揉一側,每側揉5-7次,將揉力放鬆於雙側腋窩結束。如體胖患者,可用前臂揉法。

 

6.一手在臀上部扶托,另手拇指指峰沿脊柱兩側從骶椎向上至腰椎各椎間指壓或肘壓,壓後再進行指揉,可雙手交替進行。或雙手拇指指峰在腰椎兩側上下反復指壓,尋找壓痛點;找到痛點後,以掌揉法緩解壓痛。如用肘壓時,先左手在腰部扶托,右肘關節從腰部開始向下揉壓,經患側腰臀部斜向外下,揉壓至大轉子上緣上,先壓後揉,揉壓結合,壓後掌揉1-3次結束。

 

7.根據病情選用彈、撬、剝法於腰椎病變部位,操作完後用搓法於腰部。左手在背部固定,右手掌在腰部作橫位搓法,搓120-160次,以指掌摩結束。

 

8.讓病人換體位成仰臥,行屈轉拉法。醫生一手握於患足的踝關節前方,另手從膕窩上方扶托,以握踝關節的提力將下肢提起,以另手換成右前臂的力量將大腿向前屈膝,屈髖成90度左右。以前臂托力將髖關節向內、向外各旋轉三次,轉後迅速向前將下肢拉直。醫生再換步轉到病人足底對側,一手掘柱病人的足跟,另手在足背扶托,以臂力向前內、前外、前上牽拉,後輕輕將下肢放於治療床上,全部治療結束。

 

病程長者,手法多、療效差。返之則少,手法短、療效高。

治療時間20-25分鐘,隔日治療一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