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老人養生園地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現代營養生理學研究證明,鈣為人體含量最豐富的無機元素,約占體重1.5%~2%。鈣對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稱之為生命元素,所以補鈣可以提高老年人的體質。

一、鈣對生命的重要作用

  每個人都需要鈣,成年人所含鈣總重量1Kg99%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這些細胞質中的鈣鹽組成人體的支架,並作為機體內鈣的儲存庫;1%存在於軟組織細胞外液和血液中,統稱為混合鈣池,與骨骼鈣保持動態平衡。為維持所有細胞的正常狀態所必需,在體內發揮極為重要的生理作用。

  百餘年的醫學實踐已證明,鈣是人體內最活躍的元素之一。鈣在激活酶系統、神經、肌肉應激神經衝動的傳遞、心動節律的維持、血液的凝固、細胞黏著及酸鹼平衡等生理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體鈣的攝入量直接影響身體健康。

二、國人鈣攝入情況

  長期以來傳統觀點認為,我國國民並不缺乏常量元素鈣,以為人體能從食物中得到充足的供應。另外,舊觀點更錯誤地認為缺鈣只有兒童,青壯年不缺鈣,老年人是鈣過剩的問題。近年來研究結果表明,這是一種貽害非淺的誤解,事實上人體嚴重缺鈣正嚴重地危害著每一個人的健康,其中以兒童和老年人最甚,它在臨床表現上最為明顯。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城市生活節奏加快,社會交往日益頻繁,社會緊張刺激因素加多加劇,各種矛盾複雜老年人的心理負擔日益增加。心理疾病、身心疾病與日俱增,已成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老年人由於機體逐漸衰老,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和形態方面的退化,對環境適應能力越來越差。而患病後呈多臟器損傷,多為慢性疾病,用藥療效差。加之退休後經濟收入低,家庭小型化,負性生活事件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嚴重摧殘著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我國很快要步入老齡化因素,因此幾年來我們把如何調適老年患者心理狀態、提高生命質量、延緩衰老進程為護理工作首要任務,其具體做法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398例,男性289例,女性109例。病種種類:原發性高血壓102例,冠心病198例,出血性中風40例,缺血性中風8例,肺心病50例。年齡段:60-65159例,66-70195例,71-7538例,76-805例,80歲以上1例。本組病例為城市退休老年患者。

二、方法及措施

()、支持性安慰

  老年患者視力下降、聽力不充、思維能力反應很差、活動能力缺乏,對環境的適應力很低,加之退休後有失落感、孤獨感、自信心下降,不願主動與人交往,行為退縮,重者懮郁、悲觀、失望等。支持性安慰的目的就是讓老年患者解除沉重的思想負擔和心理束縛,讓患者感到護士在真誠的關心他、支持他,幫助他去應付各種困難,度過難關。支持性安慰是從患者一入院熱情接待開始的,當患者一入院就有一位生活體驗豐實、素質高、工作責任心強的護士,專門負責該患者在整個住院期間心理護理與調適工作。支持性安慰的主要內容是實施良好的護患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護患感情交流是護士深入了解病人,深刻理解和掌握病人心理狀態和行為,尋找各種存在的健康問題的有效方法。如果缺乏護患感情交流,護士就不能進入病人內心世界,要進入病人心內世界,要求護士必須運用熟練的交流技巧並換位思考,用病人的眼光看待很多問題。護士在與患者交談時常用的第一句話是「您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這樣可以縮短兩者間距離。護患感情交流是深層次的交往,是心靈的相通,必須達到相互接受、相互尊重和信任,而且要求互相表達理解、關心和愛護。護患情感交流內容:①向患者表明自己對其身心健康問題很關心,解決好他的健康問題是我的職責和工作內容,我會盡最大努力幫助、關心、支持和解決他的健康問題。②捨得花時間去傾聽患者的訴說,全面了解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給患者一個發泄的機會。對患者的各種心理矛盾和病痛體驗表示接受、理解和同情,並和病人產生共鳴。③必要時用自己的感情、認識、經歷和體驗去與患者交流,達到說服病人的目的,充分取得理解和信任。④根據患者提供的資料,及時分析有關原因與癥結,並及時科學的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⑤把護患感情交流納入護理實踐活動的重要部分,並貫穿住院過程的始終。因為患者的很多病用藥物療效甚微,需要用被接納、被尊重、被關愛去治癒他,特別是心理疾病和身心疾病。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然,生命的期限與衰老的速度並不僅根據組織代謝削弱的程度,而且還由適應機制的強弱來決定。某些老人獲得長壽,實際上反映了他們體內的適應機制具有相當強的適應能力,而運動就是形成這種適應的重要途徑。古今眾多的長壽實例無不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運動能使心肺年輕化

  運動對心功能的影響:心臟是主司人體生命的重要器官,心功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生命質量的高低和人體壽命的長短。運動對心臟血管系統尤其重要,因為肌肉的運動必然消耗大量的氧氣和能源物質,這就需要心臟血管系統迅速提高工作效率以備足供應,因為運動可以增加心臟每次跳動的泵血量(泵:音ㄅㄥˋ)

  心臟從胎兒起就開始了工作,且工作量十分繁重。如果按每分鐘心跳60次計算,1小時就要跳3600次,1晝夜則要跳動86400次。按每次心跳博出100毫升血液計算,1晝夜則把8640升的血液由心臟搏出,並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如果按每分鐘80次計算,1晝夜要跳動115200次,則博出11520升血液。由此可見,心臟每分鐘跳80次與每分鐘跳60次者相比,1晝夜要多跳動28800次,多輸出血液2880升。毫無疑問,減輕心臟的工作量,提高它的工作效率,肯定對心臟會有好處。

  如何使心臟跳動次數減少,又能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呢?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鍛鍊。因為,心臟也具有用進廢退的特點,如果不從事鍛鍊,其心臟功能就比不上從事鍛鍊者。

  人的心臟,大體上可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第一種是正常心臟;但缺乏運動鍛鍊時,心肌纖維較細較軟弱,容易疲勞,心臟體積也比較小。第二種是肥大而不健康的心臟;這樣的心臟多見於高血壓病、先天性瓣膜畸形、心臟血管病等患者。心臟為了完成供應全身血液的工作量,補償因疾病引起的功能低下而拼命地工作,使心肌變得肥大。如果時間長了,病因得不到消除,肥大的心肌終因疲勞過度而失去代償能力。這種因病而發生的心臟肥大,與堅持運動而引起的心臟肥大不同,前者雖然外形體積肥大,但內容量並不大,每博輸出的血液也不多,甚至少於正常的輸出量,故心臟功能不良。第三種是運動員的心臟;這樣的心臟肌纖維非常健壯、彈力極好、體積較大。其冠狀動脈口徑變粗,毛細血管增多,因此心功能很好,心臟跳動一次就能比較容易地輸出大量血液。所以,對於堅持有效鍛鍊的人來說,參加較重的體力活動也不感到吃力。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老了,一般都表現有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的減弱,感知覺也逐漸發生變化,同時感知覺器官也易發生病理性變化。因此,只有了解一般老年人感知器官老化的具體措施。

  感覺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它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人腦對該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不僅反映客觀外界的具體事物,也反映機體本身的活動情況。感覺具有不同的種類,按照感覺器官的不同,一般把感覺分為聽覺、視覺、觸覺、嗅覺以及本體感覺等。人正是借助於這種感覺,相當完整地反映出物質運動的基本形態,從而確保人在周圍環境中的準確定向。感覺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第一步,是知識的最初源泉。人的各種感官並不是對任何刺激都發生反映,刺激強度太弱或太強都不能引起感覺。心理學把感覺的強度對刺激強度的依賴關係叫做〝感覺閥限〞,刺激強度只有達到或超過這個水準時才能引起感覺,否則不會發生任何反應。人的感覺器官不僅相當靈敏,而且還有驚人的耐受力,這樣就保證了即使有強大的客觀刺激,也不致引起神經系統的過份反應。

  各種感覺對事物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痛覺最難適應,因為痛覺是機體內部的警報系統,它對保護機體、避開傷害性的刺激有著重要的生理學意義。人的感覺適應能力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它對於感知外界事物、調節行為有特殊作用。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對某種刺激物的感受性不僅決定於對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還決定於其他感受器的功能狀態。老年人由於感覺系統的老化,常普遍對客觀事物感知能力衰退,對事物反應遲鈍、模糊、分辨不清,因而認錯了人、聽錯了話、聞不出氣味、吃不出味道等可能是常有的事。

  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份及相互關係的整體反應,是以各種感覺為基礎的,並且是與感覺同時發生的。對一個事物的感覺越豐富越精確,對該事物的知覺也就越完整越準確。實際上人在生活中都是以知覺形式直接反應事物的,只有心理學上才把感覺與知覺分開來研究。知覺是在人的各種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它的發生有依賴於過去的知識與經驗。

  人在感知客觀事物時,有時還會產生某種錯覺,所謂錯覺就是一種不正確的、被歪曲了的知覺。魯迅先生對穿衣問題有過一番研究,他說:「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腳長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腳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橫格子的還稍好,橫格子的衣裳胖子穿上就把胖更往兩邊裂著,更橫寬了;胖子要穿豎條子的,豎的使人顯得長,橫的使人顯得寬……」。魯迅先生關於服裝美學的意見,實際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利用錯覺的一個實例。心理學告訴我們,體型粗胖的人宜穿黑色和深色的衣服,這樣可以起到收縮粗胖體型的作用。體型瘦小的人宜穿淺色衣服,以產生擴張體型的作用。同時,矮而胖的人不宜穿橫條衣服,高而瘦的人不宜穿直條衣服。因為矮胖的人穿上直條圖案衣服會使身體顯得長一些,高瘦的人穿上橫條圖案的衣服會使身體顯得豐滿些。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衰老是一個多環節的生物學變化過程,其發生早在了老年到來之前就已經開始。生、長、壯、衰、老是人生不可逆的自然發展過程,多種因素構成了這一不可逆的發展過程,並逐步走向其適應能力的極限。所謂老年人的界定,不同時期由於生活水平、醫療水平及人類壽命長短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50歲以上在我國就是老年人,而現在步入60歲才算剛進入老年期。人體的老化存在四個特點:一是內因性;即衰老是由於人體內遺傳因素起主導作用。二是進行性;指機體隨著歲月增加而發生一系列連續性與進行性的變化過程,直至死亡。三是退化性;即衰老過程中機體內各種功能和結構發生退化性改變,體內平衡狀態逐漸被破壞,導致各種生理功能減退,應激能力下降。四是普遍性;即在大致相同的時期內發生衰老,其組織細胞、器官均發生老化,遺傳上有固定的程序,是一種生理過程而非病理改變。

  衰老,包括種屬內壽命長短,主要是由生物學和遺傳學因素,而不是由環境因素決定的。衰老無年齡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同組織器官老化過程的速度不盡相同。各物種壽命的長短不一,主要與細胞內遺傳基因的變化密切相關,即衰老是一種複雜的由遺傳所規定的生命過程,環境因素及生物體內多種因素共同參與生物體的老化過程。機體的衰老並非各組織細胞老化過程的總合,這個過程發生於調節代謝和功能的各個系統、神經、體液和下丘腦中與年齡有關的各種變化,都可以在細胞和組織內引起繼發性營養障礙,從而促使機體老化。

年齡逾花甲的人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丟三落四、動作笨拙,這是因為到了一定年齡以後,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都逐漸開始老化,其功能狀態自然不可與年輕力壯者同日而語。因此,了解人體的各種變化才能採取相應的措施,延緩衰老、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質量、安度晚年。這裡簡要介紹老人的生理病理特點、發病規律、心理變化等內容。

 

一、人老多病

  老年人體內各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諸多疾病因此而產生。現將老年人各系統的主要變化分別介紹如下: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人到老年言行遲

()、精衰火弱話衰老

  生命的美,在於它具有活力,在於它那生生不息的運動。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敏捷的動作、迅速的反應、角力過程中耐力的比拼,無不展示著生命的韻律。這種生命之韻律如果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則是“精”、“氣”、“神”三種生命物質的外在表現罷了。常言道:「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風、火水;人有三寶,精、氣、神」。“人之三寶”是人體內在的物質本源,而且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要素。“精”為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是生命的根本;“氣”為人體的生理功能,是生命的動力;在精和氣的基礎上產生精神、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象的主宰稱之為“神”。精、氣、神三者互相作用、互為因果,貫穿於生命活動的全過程。神氣充沛則人體功能正常而諧調,神氣渙散則人體的正常功能活動即遭破壞。

  人體自然衰老的過程,也是精氣神的變化過程。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把人的生長發育衰老過程分為10個階段,每一階段為10年,其謂〝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氣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50歲開始,由於人的精氣不足,則出現了龍鐘之形、垂垂老態。而在《黃帝內經》中還明確指出作為人體先天之本的“腎氣”與衰老過程有密切的關係。中醫學把決定人體從生長、壯盛、繁育後代、直到衰老的根本物質稱為天葵,天葵以腎精或腎氣的形式存在於人體。男子以八為節律,女子以七為節律,天葵由盛轉衰,人便漸漸衰老。如男子16歲時腎氣充盛,就有了生育能力;48歲時腎氣衰,就有了年老的表現;等到64歲時,天葵衰竭,人就老態龍鍾了。女子相應的時間是14歲、42歲、49歲。中醫學認為腎“主骨”“藏精”“生髓”,一旦腎氣不足,則會表現骨、髓、精的異常,說明精虧、氣虛、神弱是疾病與衰老的重要原因。

  西方醫學家對人體衰老的發生有著諸多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三種理論:(1)溫熱說。這種學說認為生命活動靠的是“溫”和“熱”在體內的流動,當“溫”“熱”減少時,生命也就衰老了。還有人認為當機體的“溫”“熱”逐漸減少時,體內的“濕”也隨之減少,相反地“冷”和“乾”則逐漸增加,從而引起衰老和死亡。(2)火衰說。這種學說認為火是萬物之源,生命的火是由呼吸產生的燃燒,當呼吸停止就引起了死亡。(3)燈油耗竭說。有人認為生命是油燈的火焰,當油逐漸耗盡,人也逐漸衰老而死亡。他們認為衰老是因為體內能量之源消耗的結果,是人本元的自然衰退和匱乏,引起了人體的老化。這一理論一直持續至二十世紀初期。

  “腎氣”自然衰退是衰老的重要原因。由於腎“主骨”“藏精”“生髓”的生理功能降低,直接導致骨弱、骨痛、脛酸、神衰、耳鳴、精力不濟、反應遲鈍等運動障礙,可以說最早出現的衰老症狀就是運動能的異常。有人曾指出,人的衰老最先表現為腳弱無力,但它只不過是全身性運動能力降低的先兆。大多數老年人表現在脊柱和關節發生退行性變形、增生、疏鬆或為萎縮,臨床可見駝背、步態不穩、彎腰困難、關節活動不靈等症狀,所以就有〝人過六十歲,弓腰又駝背〞的說法。衰老不僅表現在骨骼上,還表現在肌肉力量上。衰老時肌肉力量會明顯降低,肌肉縮收力不足,氣力不夠。因此老人會對許多事情感到力不從心,而且部份老人由於肌肉與套性的改變,還會出現肌肉顫動的情況。加之神經系統功能的障礙,老人的反應能力和思維能力均會不同程度地下降,精神趨於委頓,不少人因此感嘆人到老年言行遲。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和長壽是人們共同的追求,更是年紀大的人喜歡談論的問題。從古至今,為了追求生命的延長,什麼“仙丹”“長生不老藥”等傳說,都證明了人類追求健康和長壽的嚮往。隨科學的進步、生活水準的提高,更迫切的注意維護健康。人都要經過生、老、病、死的自然過程,所以人是無法避免衰老與死亡。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來延緩衰老,隨而達到健康與延年益壽的目的。那麼,人體為什麼會衰老呢?中國醫學認為衰老的原因是由下列各方面而形成的。

 

一、臟腑功能的衰退

  中醫的學說認為,人體是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人體的中心而組成一個整體。人的生命活動都是靠著這些臟腑的功能盛衰而進行的,當人體五臟六腑出生以前及以後就開始活動了。因為心主血脈,送行人體的氣血;肺朝百脈,讓氣血運送到四肢百骸分布全身;脾主健運,消化及吸收水穀精微(即營養),進而造成氣血、充實人體、營養全身;肝主疏泄條達,主要的功能是調整人體的升、降、出、入,和協五臟乃至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腎主藏精、生髓充腦,它的主要功能是以人體的先天之精為根本,然後結合其它臟腑產生的精華,合成人體的元氣和腎精,以此作為人體的固身之本,進一步激發人體旺盛的臟腑功能和生命活動。

  在臟腑功能相互協調促進的共同作用下,人體的生命功能則由生命開始的弱下;漸而增加直至強壯。由於遵循著一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隨著生命的延續,人體臟腑也會像機器一樣損耗、勞乏而漸至衰弱。這時人體的生命功能開始衰退,即開始衰老,這也可以從五臟所主的功能表現出來。如心臟功能衰退,則可見血行推動無力、面色無華、神思不寧等;肺臟功能衰退,則可見氣短聲怯、面色晄白、喘息頻頻等;脾臟功能衰退,則可見消化吸收不良、胃脹便溏、面色萎黃、肌軟無力等;肝臟功能衰退,則可見氣機不調、氣滯胸悶、氣虛乏力、爪甲不榮、筋腱不堅等;而腎臟功能衰退,則可見全身衰弱、健忘神疲等。由於臟腑功能自然衰退虛損,人體的衰老則不可避免。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到底從什麼時後開始進入所謂“老年”階段,至今並無具體的定義與界限,不僅不同的國家不盡一樣,而且每個人因個體情況不同而有區別。根據一般情況來說,65歲以後因其生理與心理方面逐漸明顯呈現老人特徵,因此多以此年齡為界限。超過此年的老人其心理現象與精神活動有以下若干特點:

 

1.心有餘而力不足:人到老年,生理、心理功能逐漸減退。比如聽力下降、眼睛老花、記憶力也不如以前,特別是記不住瑣碎小事;經常失三落四。可是其判斷力還是隨著經驗的累積而提高,所以對年輕人做事看不慣、不放心而變得嘮叨了。最重要的是不管年歲如何增加,對生活的基本樂趣、欲望與需求仍然存在,需要予以適當滿足。比如當其感到孤獨的時候,還是希望能得到體貼和安慰;對有興趣的事物,還想學習不服老;身體健康時,仍然會有性與生理的欲望與需求等。再者,經常保持對生理、心理功能的適當使用與刺激,反而能促進其生理、心理功能。所以,不能認為年紀大了就可以或應該減除日常生活裡該有的基本次機與興趣。老人自始至終都處在不服老和自感心力體力不足的矛盾狀態之中,這是老年人心理的第一大特點。

 

2.失落感加孤獨感:老人在退休前都有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這事業對他們來說是熟悉的、而且已是碩果累累的。現在離開了這事業,心中不免有一種“事業不再需要自己”的被拋棄感。再者,此時曾一直依賴自己的子女都已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翅膀硬了、都飛走了,心中不免有一種“孩子也不再需要自己”的酸楚感。這雙重失落使老人們普遍產生一種難以忍受的孤獨感,這是老年人心理的第二大特點。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醫療水平的先進,人類的壽命也不斷增長,這是社會進步的像徵。但與其同時,人口的年齡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老年人口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本世紀以前,全世界老年人口從未超過人口總數的6%,但到了本世紀中期這一比例上升到8%30年以後又翻了一番達到4億多人。據預測,到下世紀初老年人口將佔到總人數的10%以上,這意味著中老年人的健康將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1999年是國際老人年,就是倡導大家把這個日漸老齡化的社會變成積極的老齡化社會,使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用。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防治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病將成為目前以及未來中老年人保健的三大任務。高血壓是引起心腦血管病的最危險因素之一,也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之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60歲以上的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約30%65歲以上的可增至50%。高血壓是形成腦溢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防治高血壓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一項重要措施。衛生署常常宣傳活動,動員社會各界都來參與高血壓的預防和控制,並將之深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此介紹一些老年高血壓患者的養生知識,希望對老年人的健康有所幫助。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病因主要以下方面:(1).遺傳因素。(2).膳食因素:大量研究顯示,食鹽的攝入量與高血壓的發生密切相關。飲食過鹹可使血壓升高,飲食清淡可使血壓下降。(3).肥胖因素。(4).心理因素。一般認為,高血壓的發病是多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因此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對防治高血壓是非常重要的。

一、精神調養

  據資料表明,情緒變化對血壓的影響特別明顯。當情緒憤怒時,由於動脈外圍阻力增加,能引起舒張壓顯著升高。另外,高血壓與性格也有很大關係,具有衝動性格的人比其他人更易患高血壓。當外界不良刺激反覆或持久作用於人體,如在強噪音環境中工作、大量吸烟,均可引起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失調,從而使血壓上升。因此老年高血壓患者應心胸關廣、精神樂觀、心情舒暢、情緒穩定,要克服個人性格中易激動、易發怒的不良情緒。培養自己適應環境和應付突變的能力,注意勞逸結合、睡眠充足、生活有規律、改正不良嗜好。另外,社會為老年人創造一個和睦溫暖的生活環境,也有利於高血壓的預防。

二、飲食調養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