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臨床治療是針灸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在熟悉掌握經絡穴理論和刺灸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針灸治療疾病的具體應用,分為治療總論和治療各論兩個方面。治療總論主要介紹針灸的治療作用、治療原則、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配穴處方及特定穴的應用等內容;治療各論介紹常見病症的針灸治療方法。

治療總論

1、針灸治療疾病,是以中醫基礎論為指導,運用針灸的方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臨床證候表現雖然錯綜複雜,但究其原因則不外乎人體陰陽失去相對平衡,主要反映在人體臟腑經絡功能的失調。

針灸治療,就是根據陰陽、臟腑、經絡學說,運用“四診”診察疾病以獲取病情資料進行辨證,以明確疾病的病因病機、所在部位、病證性質和病情的標本緩急。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依方施術。或針或灸,或針灸並用;或補或瀉,或補瀉兼施。以通其經脈,調其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2、在學習了經絡、穴、刺灸法等基本知識和技術後,我們就要培養運用針灸方法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針灸治療正是上述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旨在闡發針灸治病的基本規律。因此,學好針灸治療是步入臨床的重要環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針灸治療作用

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針灸具有調和陰陽、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的作用。針灸治療作用的現代研究不僅從多方面證實了針灸具有上述的作用,而且深化了人們對針灸治療作用機制的認識。

一、調和陰陽

調和陰陽是指運用針灸等方法,通過經絡、穴和針灸手法的作用,使陰陽之偏盛偏衰得以糾正。陰陽學說是中醫基本理論的重要內容,對認識人體、認識疾病、辨證論治等均有重要指導作用。若因六淫七情等因素導致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對平衡,就會使臟腑經絡功能活動失常,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針對人體疾病的這一主要病理變化,運用針灸方法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可使機體轉歸於“陰平陽秘”的狀態,恢復臟腑經絡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正如《靈樞‧根結》所載:“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闡述了對針灸治病的關鍵在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陰陽調和,精氣充足,形氣相合,神氣內存。

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主要通過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例如:胃火熾盛引起的牙痛,屬陽熱偏盛,治宜清瀉胃火,取足陽明胃經內庭,針用瀉法。寒邪傷胃引起胃痛,屬陰邪偏盛,治宜溫中散寒,取足陽明胃經穴足三里,胃的募穴中脘,針用瀉法並灸。腎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屬陰虛陽亢證,治宜育陰潛陽,取足少陰經穴太溪,補之;取足厥陰經行間,瀉之;以協調陰陽。

此外,由於陰陽之間可相互化生,相互影響,故治陰應顧及陽,治陽應顧及陰,所以又有“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等方法,這些方法的核心仍是調和陰陽。

針灸的調和陰陽(Regulating Yin and Yang)作用就是可使機體從陰陽的失衡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根本目的。陰陽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對認識疾病,辨證論治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疾病的發生機理是極其複雜的,但從人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調。若因六淫、七情等因素導致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對平衡,就會使臟腑經絡功能活動失常,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陰勝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針對人體疾病的這一主要病理變化,運用針灸方法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可以使機體恢復“陰平陽秘”的狀態,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如中風後出現的足內翻,從經絡辨證上可確定為陽(經)緩而陰(經)急,治療時採用補陽經而瀉陰經的針刺方法,平衡陰陽。陽氣盛則失眠,陰氣盛則多寐,根據陽陰蹺主眼瞼開合的作用,取與陰蹺相通的照海和與陽蹺相通的申脈進行治療,失眠應補陰蹺(照海)瀉陽蹺(申脈),多寐應補陽蹺(申脈)瀉陰蹺(照海),使陰陽平衡。

二、疏通經絡

疏通經絡是指運用針灸等方法,通過穴和針灸手法的作用,使經絡疏通,氣血暢達,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經絡“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經絡功能正常,氣血運行通暢,則“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各臟腑器官得以濡養,臟腑體表得以溝通,人體的機能活動相對平衡,從而維持人體健康不病。若經絡功能失常,氣血運行受阻,則會影響人體正常功能活動,進而出現病理變化,引起疾病的發生。針灸通過刺激某些經脈上的穴可以使經絡功能失常得以糾正,從而解除由此產生的病理反應。這就是針灸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作用所產生的治療效應。

中醫認為,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都和氣血運行狀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針灸對經絡氣血疏通,調和作用決定了針灸治療的廣泛性和通用性。如“痛證”的基本病理機制是經脈的氣血不通,針灸正是利用其疏通經絡的作用,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效果。

針灸的疏通經絡(dreding meridian)作用就是可使瘀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是針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療作用。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經絡功能正常時,氣血運行通暢,臟腑器官、體表肌膚及四肢百骸得以濡養,均可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經絡功能失常,氣血運行受阻,則會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現病理變化而引起疾病的發生。

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其臨床常常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症狀。針灸疏通經絡主要是根據經絡的循行,選擇相應穴和針刺手法及三稜針點刺出血、梅花針叩刺、拔罐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的過程,實質上是正邪相爭的過程。正盛邪祛則病情緩解,正虛邪盛則病情加重。因此,扶正祛邪正是保證疾病趨向良好轉歸的基本法則。

針灸治病,就在於能夠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臨床運正針灸手法中的補法,選配一定的穴,可以起到扶正的作用;運用針灸手法中的瀉法,選配一定的穴,可以起到祛邪的作用。具體運用時還要根據邪正消長、轉化情況,區別病證的標本緩急,分辨針下得氣是邪氣還是正氣,隨機應用扶正祛邪的法則。

針灸的扶正祛邪(strengthening body′s resistance and elimination pathogenic factors)作用就是可扶助機體正氣及祛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的過程,實質是正邪相爭的過程。正勝邪退則病緩解,正不勝邪則病情加重。因此,扶正祛邪既是疾病向良性方向轉歸的基本保證,又是針灸治療疾病作用過程。

針灸治療疾病,就在於能夠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明疾病的發生,是由於正氣相對不足,邪氣相對強盛所致。因此,治療上必須堅持扶正祛邪的原則,臨床上扶正祛邪就是通過補虛瀉實原則來實現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