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脈循行:

手太陽小腸經(1).起於手小指外側緣(少澤─小腸1);(2).沿著手背外側至腕部,出於尺骨莖突;(3).直上沿著前臂後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4).沿上臂外側後緣;(5). 出於肩關節;(6). 繞行肩胛部;(7).交會於肩上督脈大椎穴(督14);(8).向下進入缺盆部;(9).聯絡心臟;(10).沿著食管;(11).通過橫膈;(12).到達胃部;(13).屬於小腸;(14).缺盆部支脈;(15).沿著頸部;(16).上達面頰;(17).至目外眦;(18).轉入耳中(聽宮─小腸19);(19).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顴髎─小腸18),抵於鼻旁;(20).至目內眦(睛明─膀胱1)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接。

二、【內經原文】

《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眦,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眦(斜絡於顴)。
注釋:踝:此指手腕後方小指側的高骨。臂骨:指尺骨。兩骨:指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髁。肩解:肩後骨縫曰肩解(張介賓注)。目銳眦:指目外眦。出頁: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顴骨內連及上牙床的部位。

三、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病(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四、本經穴位共十九穴,分述如下:

 

穴位圖

 

手太陽小腸經1  

手太陽小腸經2  

手太陽小腸經3  

手太陽小腸經4  

 

1.少澤(井穴)

位置:

(1).小指尺側,爪甲後一分許。

(2).位於小指指甲根部尺側,距離指甲角1分處。

(3).手小指外側,去爪甲下一分陷中。

(4).伏手按上取之,手小指端之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

(5).小指尺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癰、乳汁少等乳疾;②昏迷、熱病等;③頭痛、目翳、咽喉腫痛、頭面五官病症

2.前谷(滎穴)

位置:

(1).微握拳,在第五掌指關節前赤白肉際。

(2).握緊手時,在第5中手指關節之前,尺側凹陷部位。

(3).微握拳取之,當小指末本節前之橫紋端,骨邊陷中是穴,掐而骨側覺酸脹。

(4). 微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尺側,掌橫紋橫紋頭赤白肉際。

主治:熱病;②乳癰;頭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等頭面五官病證、手指麻木

3.後溪(輸穴)

位置:

(1). 微握拳,當第五掌骨小頭後之尺側赤白肉際凹陷處。

(2).位於第5中手指關節的後方,尺側的凹陷部位,握住手時所產生的橫紋邊。

(3).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4).仰手握拳取之,在手腕前外側,拳尖起骨下陷中。當本節後之橫紋尖端骨邊陷中是穴,掐住骨側則痠脹。

(5). 微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後尺側的遠側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主治:頭項強痛;②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③耳聾、目赤;癲狂癇;瘧疾、盜汗。

4.腕骨(手;原穴)

位置:

(1).手掌尺側,第五掌骨基底與三角骨間的凹陷部。

(2).位於第5中手骨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部,在尺側上。

(3).在手掌外側,腕關節前,第五掌骨與鈎狀骨之間,關節下陷中。

(4).握拳向內取之,在第五掌骨與鈎狀骨之間。此穴上下外三方為骨,內有一筋,陷中取穴。

(5). 第五掌骨基底與鈎狀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主治:指攣、腕痛、頭項強痛;②目翳;③黃疸;熱病;脇痛。

5.陽谷(經穴)

位置:

(1).在腕關節的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凹陷處。

(2).位於腕關節背側,尺骨莖狀突起的前下緣凹陷處。

(3).手掌外側腕中,尺骨莖突起之下際陷中。

(4).伏掌,在尺骨莖突與腕豆骨之間,當橫紋端陷中,令手掌儘量向拇側仰則骨開穴現。本穴上下有兩骨,內外有兩筋,穴在其中。本穴又與陽池穴、陽谿穴橫手一線,與腕內側之神門隔一條筋。

(5).腕背後橫紋尺側端,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頸頷腫、臂外側痛、腕痛等;②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証;③熱病;癲狂癇、手腕痛。

6.養老(郄穴)

位置:

(1).在尺骨小頭背面,取穴時掌心對胸,當尺骨莖突之橈側骨縫中。

(2).在尺骨莖突隆起中央的裂紋上。

(3).手掌外側,腕後一寸,尺骨莖突起之尖端骨間取穴。

(4).屈肘,按取腕後踝骨(即尺骨莖突)之尖端,先將手掌後仰,則踝骨高起明顯,再令手掌向內反轉其穴即開,穴在關節縫隙中。

(5).以手掌面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骨縫凹陷中。

主治:目視不明;②肩、背、肘、臂酸痛。

7.支正(絡穴)

位置:

(1).在腕後五寸,當陽谷(小腸5)與小海(小腸8)的連線上。

(2).手貼在胸前時,從陽谷穴往小海穴延伸5寸處。

(3).腕後五寸,尺骨下緣。

(4).去腕後陽谷穴上五寸,小海下五寸。與陽谷成直線,正靠尺骨下緣。

(5).掌心對胸,陽谷穴與小海穴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主治:頭痛、項強、肘臂酸痛;②熱病;③癲狂;疣症;手指痛。

8.小海(合穴)

位置:

(1).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

(2).位於肘頭與上腕骨內側上髁中央。

(3).屈肘,肘內廉大骨外,去肘之端五分陷中。彈之則麻,應小指上。

(4).屈肘至肩頭,肘部出現三肘頂(外、中、內),以中二肘頂為底,作一等邊三角形,其頂點是穴。以爪甲左右切之,該處有麻筋,直達小指是其驗也。

(5).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主治:肘臂疼痛、麻木;②癲癇、頰腫、肩臂外側痛。

9.肩貞

位置:

(1).在肩關節後下方,上臂內收時,從腋紋頭上一寸處取穴。

(2).位於腋窩橫紋端上方1寸處。

(3).上膊後面關節間,當臑俞之下腋縫直上陷中。

(4).正坐垂臂與脇密接,當肩峰突起之後下方,去脊橫開八寸,下直腋縫在背後,肩胛與肱骨相接之下。從背後腋縫上量二寸,以手按之當二骨相接之處。

(5).臂內收,腋後紋頭上1寸。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②熱病;③瘰癧。

10.臑俞

位置:

(1).上臂內,從肩貞(小腸9)直上,當肩胛岡下外側凹陷中。

(2).位於肩胛棘外端的後下緣凹陷。

(3). 上膊後面,肩關節間,間髃之後,肩貞之上。

(4).正坐垂臂,當肩端之後側,胛骨外端下陷中,去脊橫八寸,當肩貞穴之上微外些。肩胛骨與肱骨相接處,共有三穴,為肩髃、外之肩髎、外之臑俞。

(5).臂內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肩不舉;②熱病;③瘰癧。

11.天宗

位置:

(1).在肩胛岡下窩,約當岡下緣與肩胛下角間上1/3與中1/3的交點上。

(2).位於肩胛棘下窩的中央。

(3). 肩胛棘中央之下際陷中,秉風之下。

(4).肩貞斜上一寸七分,橫內開一寸,循秉風穴往後直量寸許,當肩胛骨下陷中是穴。如將臂後伸,該有明顯之凹陷。

(5).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當約肩胛骨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上1/3折點處取穴。

主治:肩胛疼痛、肩背部損傷局部病證;②氣喘;③肩背臂酸痛無力。

12.秉風

位置:

(1). 在肩胛岡上窩的中點,適當天宗(小腸─11)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2).大約位於肩胛棘中央的上緣。

(3). 肩胛棘中央上方,天髎之外方,舉臂有空處。

(4).背後,肩胛骨上際,以內外分之,此穴自脊中線往外量約七寸。以指按之,肩胛骨上際陷中是穴。

(5). 肩胛骨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主治:肩胛疼痛、上肢酸麻等肩胛上肢病證。

13.曲垣

位置:

(1). 在肩胛岡上窩之內側端,約當臑俞(小腸─10)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

(2).位於肩胛棘內端,起使部的上緣。

(3).在肩中央陷中,即肩胛骨棘起始部之上際窩中。

(4).肩中央陷中,從脊骨正中行向外量五寸,適當肩胛骨上際,秉風穴內二寸。在秉風穴與肩外俞之間,按之應手痛處。

(5). 肩胛骨岡上窩內側端,在臑俞穴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肩胛疼痛。

14.肩外俞

位置:

(1).在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督13)旁開三寸,當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直線上。

(2).位於第1、第2胸椎棘突起之間的外側3寸,肩胛骨內上角的骨邊。

(3).去脊三寸,與大杼平,當肩胛上廉陷中。

(4).正坐,頭前傾,從陶道穴外開三寸,即大杼旁一寸五分。在肩胛骨上廉(內上角)去脊三寸,與曲垣穴二寸,秉風穴四寸。

(5). 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肩背疼痛、頸項強急等肩背頸項痺證。

15.肩中俞

位置:

(1).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督14)旁開二寸。

(2).位於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起之間的外側2寸處。

(3).去脊二寸,與大椎平,當肩胛骨上角之外內廉陷中。

(4).正坐,頭稍前傾,大椎外二橫指取之。肩外俞斜上約一寸,去脊二寸,即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之間向外開二寸。

(5). 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主治:咳嗽、氣喘;②肩背疼痛。

16.天窗

位置:

(1).在頸側,胸鎖乳突肌之後緣,當扶突(大腸─18)後上方取之。

(2).位於喉頭隆起的外側(同高),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3).側頸部,天容之直下,扶突旁五分,頸大筋之後緣。

(4).完骨下,頸上耳下二寸,大筋間,動脈應手陷中。從喉結往旁橫量三寸乃大腸經之扶突穴,再往旁橫量五分即天窗穴。

(5).扶突穴後,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約喉結旁開3.5寸。

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暴喑等五官病證;②頸項強痛;③上肢神經痛。

17.天容

位置:

(1).在下頜角後方,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2).位於下顎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

(3).耳下曲頰後,頸大筋之前凹陷處。

(4).正坐,下頜曲頰之直後,頸大筋之前凹陷中。其上為翳風,其下為天窗穴。

(5).在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等五官病證;②頭痛、頸項強痛、頰腫、頸部淋巴結腫脹。

18.顴髎

位置:

(1).目外眦角直下,當顴骨的下緣凹陷中。

(2).在頰骨的下緣,外眼角正下的凹陷部位。

(3).顴骨下緣陷中,當童子髎直下處。

(4).正坐仰靠,在顴骨下,上與外眼角一直,內與迎香相平,從鼻孔橫量二寸。

(5).目外眦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瞬動、齒痛、三叉神經痛等面部病證;②顏面神經麻痺;③急性副鼻腔炎。

19.聽宮

位置:

(1).在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微張口時呈凹陷處。

(2).位於耳珠中央前凹陷部位,顎關節突起的後緣。

(3).在耳珠前方陷中,張口有空。

(4).側臥或正坐微張口,在耳前小瓣前陷中,以手指壓之耳內發響是穴。

(5).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等耳疾;②齒痛;③中耳炎、聽力衰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周爺爺 的頭像
    周爺爺

    周福寶老師的"中醫養生"益想世界!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