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生文化淵源流長,以養生角度審視被西方推崇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夫子,我們發現他的養生思想與實踐亦是豐富多彩、博大精深。
九月二十八日是我國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孔子的誕辰。這位在我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古代哲人,在醫療條件十分落後的情況下,居然活了72周歲,可謂高壽了,這得益於他的養生思想和養生實踐。
孔子的養生思想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幾條:
一、知足豁達、樂以忘憂
〝知足豁達、樂以忘憂〞就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而言。實踐證明,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如何,這對個人健康有極大的影響。我們常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就是這個道理。孔子個人出身貧寒一生坎坷,難能可貴的是不論遇到什麼挫折,他都能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精神境界。對人生中遇到的磨難誤解,他要求自己“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知足常樂”“不怨天,不尤人”,以一種修己和克己的精神自律。他待人接物“擇其善者而從之”,處處體現“君子坦蕩蕩”的大家風度。在事業上,他“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終生執著追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二、食居慎節、做事有度
以養生學角度考察孔子的食衣住行都很講究。他的飲食原則是“食不求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斋必變食”,防止暴飲暴食,注意變化花樣,以求營養豐富。他明確提出過〝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顏色不好的不食,味道發臭的不食,夾生飯烹飪差的不食,不合時令的不食,胡亂製作的不食,風塵鬧市上的酒和熟肉不食,不飽食。飲食時“食不語”,注意飲食時的心境。睡覺時要“寢不食言”,欲睡時不再吃東西跟說話,儘快入睡。他認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裡的“得”即指貪得、貪心。這段話是根據人在不同時期的生理特點提出來的,很有見地,對於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心境有重要意義。
三、興趣廣泛、以友輔仁
孔子是一個靠自學成材的大學問家,他知識淵博、興趣廣泛。他喜歡音樂,會彈琴;會唱歌;會欣賞。《論語》裡記載了一段他議論音樂的話〝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意思是說樂理是不難知道的,開始是徐徐奏出,接下去是純然和諧,再接下去是清晰明朗,最後是餘音裊裊不絕,這樣就完成了一曲的演奏。他還喜歡體育運動,對於射箭、打獵、釣魚、駕雙馬車等他都很有興趣。他從事教育幾十年,教授學生3000人,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72人。他經常帶著弟子到泗河岸邊郊遊;他喜歡登山“登泰山而小天下”;他喜歡交明友,而且交那些“友直、友諒、友多聞”的朋友,即正直、信實、博學之友。多交知心朋友可以協調人際關係,促進身心健康。
四、仁者愛人、大德大壽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追求完美理想人格,故而十分看重道德修養。他認為〝君子懷德,仁者壽〞,“仁義”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之一。一部《論語》記載孔子論“仁”的就有58章,提到“仁”的有105次之多。他解釋〝仁者愛人〞,在孔子看來,“仁”是愛、孝、忠、恕、慈、恭、寬、信、敏、惠、剛、勇、敬、誠、溫、良、儉、讓等多種品德的集合。總起來說,就是做人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對人要寬厚大度,要樂於助人與人為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他認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政之道在於“正其身”,多做有利於民的事。以誠信為先,其次才是“足食”“足兵”。在他看來〝德不孤,必有鄰〞,而且做人做事要立足於日久見人心,“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士窮見節義,亂世識忠臣”。他明確闡述了〝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這是因為大凡大德者,心境坦然自若、無私無畏,沒有妒賢忌能之憂慮,沒有七情六慾之干擾,健康長壽當在情理之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