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脈循行:

  手少陽三焦經(1).起于無名指末端(關沖─三焦1);(2).向上出於第四、五掌骨間;(3).沿著腕背;(4).出於前臂外側橈骨和尺骨之間;(5).向上通過肘尖;(6).沿上臂外側;(7).上達肩部;(8).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9).向前進入缺盆部;(10).分佈於胸中,聯絡心包;(11).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12).胸中支脈:從胸直上;(13).出於缺盆;(14).上走項部;(15).沿耳後直上;(16).出於耳上方;(17).再彎下走向頰部,到達眼眶下;(18).耳部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於面頰部;(19).到達目外眦(絲竹空─三焦23),與足少陽經相接。

附註:三焦下合於委陽(膀胱39)

二、【內經原文】

  《靈樞·經脈》:1.起於小指次指之端2.上出兩指之間3.循手表腕4.出臂外兩骨之間5.上貫肘6.循臑外7.上肩8.而交出足少陽之後9.入缺盆10.布膻中,散絡心包11.下膈,循屬三焦12.其支者,從膻中13.上出缺盆14.上項15.系耳後直上16.出耳上角17.以屈下頰至額18.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19.至目銳眦。

三、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四、本經穴位共二十三穴,分述如下:

穴位圖

 手少陽三焦經1  

手少陽三焦經2  

手少陽三焦經3  

手少陽三焦經4  

手少陽三焦經5  

手少陽三焦經6  

手少陽三焦經7  

1.關衝(井穴)

位置:

(1).在無名指外側,指甲角後一分許。

(2).位於手第四指尺側指甲根部,距離指甲角1分處。

(3).手無名指尺側,去爪甲角如韮葉寬。

(4).無名指外側端,去爪甲角分許取之。

(5).正坐或仰臥俯掌,在手環指末尺側,距指甲0.1寸。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舌強、熱病、狹心症、暈眩。

2.液門(滎穴)

位置:

(1).在第四、五指的指間,指蹼緣的後方,握拳取之。

(2).手握住時,位於第4中手指節關節之前,在尺側上。

(3).手背第四第五掌指關節間微前合縫處陷中。

(4).伏掌、開指,於小指與無名指縫取之,按手兩指岐縫上。

(5).正坐或仰臥,俯掌,在手背部,當第四、五指間,指蹼緣後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指掌關節痛、發燒、喉痺、目赤、耳鳴、齒齦腫痛、瘧疾、手背痛。

3.中渚(ㄓㄨˇ)(手;輸穴)

位置:

(1).俯掌,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間,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

(2).握住手時,位於第4中手指節關節的後尺側。

(3).手無名指本節後陷中,液門下一寸。

(4).握拳,在第四、五掌骨間中央處陷中,液門上一寸。伸掌,掐住穴位,令握拳,再鬆開,必覺痠脹。

(5).俯掌,掌心向下,在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指掌關節)的後方,第四、五掌骨間凹陷處。

主治:尺骨神經麻痺、手指不能屈伸、聽力衰弱、關節風濕病、頭痛、目赤、耳鳴、喉痺、熱病、瘧疾。

4.陽池(原穴)

位置:

(1).在尺腕關節部,指總伸肌腱的尺側凹陷處。

(2).位於手關節背面,總指伸肌腱與小指伸肌腱之間。

(3).手腕關節背面,腕骨與臂骨相接之間,橫紋陷中。

(4).伏掌,第四掌骨上端橫紋陷中,腕關節背面的中央,上為四指下為尺骨頭。仰掌則穴位明顯,掐住穴位,左右切必覺痠脹痛。

(5).正坐或仰臥,俯掌,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主治:腱鞘炎、手腕疼痛、風濕關節炎、目痛、咽喉腫痛、瘧疾、消渴。

5.外關(絡穴)

位置:

(1).在陽池(三焦4)上二寸,當尺、橈兩骨之間。

(2).位於從陽池穴往肘頭的方向延伸2寸處,在總指伸肌與尺側腕伸肌之間。

(3).手腕關節背面上方二寸,尺、橈兩骨間,與內關相對。

(4).伏掌,於陽池上量取二寸,支溝下一寸,當尺、橈兩骨之間稍偏橈取之,與內關內外相對。

(5).正坐或仰臥,俯掌,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胸肋痛、手指疼痛、腕關節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

6.支溝(經穴)                      

位置:

(1).在陽池(三焦4)上三寸,當尺、橈兩骨之間。

(2).位於從陽池穴往肘頭的方向延伸3寸處,在總指伸肌腱與尺側腕伸肌之間。

(3).手腕關節背面上方三寸,尺、橈兩骨之間陷中。

(4).外關上方一寸,兩骨之間,與間使內外相對。

(5).正坐或仰臥,俯掌,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胸肋痛、手指震顫、肩背痛、暴喑、耳鳴、耳聾、落枕、腱鞘炎、便秘、熱病。

7.會宗(郄穴)

位置:

(1).在腕後三寸,支溝(三焦6)尺側約一橫指,當尺骨之橈側緣。

(2).位於從支溝穴往尺側方向延伸1寸處,在小指伸肌與尺側腕伸肌之間。

(3).手腕關節背上方三寸,支溝外旁一寸陷中。

(4).陽池上三寸,從支溝往外側橫量一寸,當尺骨外廉之上。在小指之直上,以手切之微有一上下縫處是穴。

(5).正坐或仰臥,俯掌,在前臂背側,當腕骨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主治:腱鞘炎、上肢痺痛、耳鳴、耳聾、癇症、背骨神經痛。

8.三陽絡

位置:

(1).陽池(三焦4)上四寸,橈骨和尺骨之間。

(2).位於從陽池穴往肘頭方向延伸4寸處。

(3).手腕關節背面,支溝上一寸。

(4).陽池上四寸,橈骨尺骨之間,直對四瀆下二寸。

(5).正坐或仰臥,俯掌,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手臂痛、手關節痛、頭痛、耳聾、暴喑、齒痛。

9.四瀆

位置:

(1).肘尖(尺骨鷹嘴)的下方五寸,在橈骨和尺骨之間。

(2).從肘頭往陽池穴方向延伸5寸處。

(3).在前臂背面,肘尖下方五寸,外廉陷中。

(4).三陽絡上一寸,微前五分,陽池與肘尖中間,尺骨外廉之上方,與會宗上下一直。

(5).正坐或仰臥,俯掌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上肢痛、肩膀痛、咽喉腫痛、頭痛、耳聾、暴喑、齒痛。

10天井

位置:

(1).屈肘時,當肘尖(尺骨鷹嘴)上方一寸許凹陷處。

(2).彎曲肘關節,在肘頭上面1寸處。

(3).在肘關節背面,肘尖上方一寸,兩筋骨罅(ㄒㄧㄚˋ)

(4).屈肘後,肘尖上側向上一寸間凹陷部。掐住穴位,用力握指則陷處滿,舒指則復現。掐住穴位令伸肘時,則兩筋間陷中痠痛,肘平伸時本穴恰在橫紋上。

(5).正坐或仰臥,屈肘時在臂外側,當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主治:肘關節痛、前臂痛、耳聾、偏頭痛、瘰癧、癮疹、癲癇。

11.清冷淵

位置:

(1).天井(三焦10)上一寸。

(2).從肘頭往肩髎的方向延伸2寸處。

(3).在肘關節背面,肘尖上二寸。

(4).伸肘舉臂取之,天井上一寸,肘上二寸。

(5).正坐或仰臥,屈肘,在臂外側,當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上腕神經痛、頭痛、目痛。

12.蕭濼(ㄌㄨㄛˋ)

位置:

(1).在尺骨鷹嘴與肩髎連線上,當清冷淵與臑會之中點。前臂旋前時,是當肱二頭肌外側頭隆起的下緣。

(2).位於臑會穴與清冷淵穴的中央。

(3).在上膊外側中央,清冷淵與臑會二穴之中間。

(4).正坐,從肩髎直對天井作一連線,當清冷淵穴上三寸。

(5).正坐或側臥,臂自然下垂。在臂外側,當清冷淵與臑會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頸腕症候群、前臂痛、頭痛、齒痛、頸項強痛。

13.臑會

位置:

(1).在肩髎與尺骨鷹嘴的連線上,肩髎直下三寸,當三角肌之後緣。

(2).從肩髎穴往肘頭的方向延伸3寸處。

(3).在膊後面,三角肌後緣,肩髎穴下三寸。

(4).正坐,在臂旋前則三角肌隆起,與肱三頭肌外側之稍取之。

(5).正坐或側臥,臂自然下垂,在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後緣。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肩臂痛、癭氣、瘰癧。

14.肩髎

位置:

(1).在肩峰突起後端之下方,約當肩髃後一寸許凹陷處。

(2).將上肢平舉時,在肩峰後下緣,肩關節部位會出現二個凹陷處,後面那個凹陷即為此穴。

(3).在肩胛與肱骨關節部,肩端外側後緣下際陷中。

(4).正坐,臑會上,從肩髃後一寸餘,約當肩端外側之稍後取之。試將臂斜舉,當其凹陷中是穴。肩關節部計三穴,前為肩髃,後為臑俞。

(5).正坐或俯臥、側臥位,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肩臂攣痛不遂、肩垂。

15.天髎

位置:

(1).在肩井(膽21)與曲垣(小腸13)連線的中點,當肩胛骨上角處。

(2).位於肩井穴後方1寸處,在肩井穴與曲垣穴的中間。

(3).在肩胛骨之上部,對缺盆上肩井穴之後下一寸,按之起肉處。

(4).當脊椎與肩端之中央,肩胛骨上部,曲垣前上一寸,肩井後一寸。

(5).正坐或俯臥,在肩胛部,肩井與曲垣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主治:肩痠,高血壓、上肢痛、頭痛、頸肌痛、頸項強痛。

16.天牖(一ㄡˇ)

位置:

(1).在乳突後下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天容(小腸17)天柱(膀胱10)相平。

(2).位於乳椽突起的後下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3).在頸大筋之外緣,缺盆上方、天柱前、天容後、完骨下、髮際上。

(4).正坐,天柱前天容後,當二穴之中間髮際上,耳後完骨之後下部,頸大肌後緣。

(5).正坐、側伏或側臥,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後下方,平下頷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主治:耳鳴、聽力衰減、咽痛、後頸神經痛、頭暈、面腫、目昏、瘰癧。

17.翳風

位置:

(1).耳垂後,下頷角與乳突之間凹陷中。

(2).在耳垂的後下方,乳椽突起與下顎板之間的凹陷部位。

(3).在耳根之後下部,尖角凹陷中。

(4).正坐,將耳垂按貼於面,當耳翼根之後下部,張口呈現凹陷,按之引中耳痛。

(5).正坐、側伏或側臥,在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頷角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耳痛、耳鳴、聽力衰減、額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咽痛、牙痛、耳管炎、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瘰癧、頰腫。

18.瘈(ㄑ一ˋ)脈

位置:

(1).在乳突之中央,當翳風與角孫(三焦20)沿耳翼連線的中、下1/3交點處。

(2).將角孫穴與翳風穴之間分成三等分,從下往上延1/3處,在乳椽突起的前凹部位。

(3).在耳後,乳嘴突起之中央凹陷中,形如雞之青色絡脈處部位。

(4).翳風穴上一寸,稍近耳根骨絡上,從翳風至角孫穴之間沿髮際連一直線,穴在近翳風1/3處,耳後完骨在此有一凹陷。

(5).正坐、側伏或側臥,在頭部,耳後乳突中央,當角孫至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中、下1/3的交點處。

主治:聽力衰減、頭痛、耳鳴、中耳炎、耳聾、小兒驚癇。

19.顱息

位置:

(1).耳後,當翳風與角孫沿耳翼連線的上、中1/3交點處。

(2).位於角孫穴與瘈脈穴的中間凹部位。

(3).在耳後部,乳嘴突起上方骨間陷中,青色絡脈處。

(4).在瘈脈穴順耳根上行約一寸,青色絡脈中。如取瘈脈當近角孫1/3處是本穴,該處有靜脈一支通於耳中。

(5).耳後,當翳風與角孫沿耳翼連線的上、中1/3交點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小兒驚癇。

20.角孫

位置:

(1).在耳尖正上方顳顬部入髮際處。

(2).將耳朵往前摺,耳朵上角碰到的地方,在耳翼正上方髮際。

(3).在顳顬骨部,當耳廓上方尖之上,髮際之下。

(4).正坐,將耳廓下掩,從耳廓上尖往直上摸,直摸到髮際邊凹陷處。開口按之有空,口開合則按下覺牽動。

(5).正坐、側伏或側臥,在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髮際處。

主治:白內障、角膜炎、偏頭痛、頰腫、目翳、齒痛、項強

21.耳門

位置:

(1).在耳屏上切迹之前方,與下頷髁狀突稍上方之凹陷處,張口取穴。

(2).在耳朵的珠上結節之前,凹陷部位。

(3).在耳前,當耳珠之上,缺口外陷中。

(4).正坐,在耳前小瓣上部,缺口之微前,近骨邊之陷中。開口則凹較明顯,與目外眥平行,顴骨弓之下方。

(5).正坐、側伏或側臥,在面部,當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頷骨髁狀突後緣凹陷處。

主治:耳鳴、聽力衰減、耳痛、暈眩、齒痛、耳聾。

22.和髎

位置:

(1).在耳門之前上方,平耳廓根前,鬢角後緣,當顳淺動脈處。

(2).在耳門穴的前上方部位,耳輪起始部之前,髮際的動脈搏動處。

(3).在耳前,與髮銳角相平,有動脈應手。

(4).耳門前微上方約三分許,髮銳角處,顴骨弓之上方,平齊耳根上緣。以手按之有動脈應手陷中是穴。

(5).正坐、側伏或側臥,在側頭部,當鬢髮後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後緣。

主治:眼疾、耳鳴、頭重、牙關拘急、頷腫。

23.絲竹空

位置:

(1).眉毛外端凹陷處。

(2).在眉弓外端凹陷部位。

(3).在眉毛外端凹陷中。

(4).正坐,在眉梢外盡處凹陷中,當瞳子髎之直上。

(5).正坐或仰臥,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

主治: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眼瞼運動障礙、頭痛、目炫、目赤痛、眼瞼動、齒痛、癇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