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新詩與小品欣賞 (227)
- Oct 31 Fri 2014 14:31
新詩欣賞:眼淚
- Oct 31 Fri 2014 14:24
新詩欣賞:雨
作者:周福寶
--------------------------------------------------------
我對那悄悄落下的雨,問你是誰?
說來奇怪,它給了我一個回答。
雨的聲音說;
- Oct 31 Fri 2014 14:13
新詩欣賞:網
作者:周福寶
--------------------------------------------------------
一隻堅韌沈默的蜘蛛,
它孤立地停在兩樹之間,
撒下一縷一縷又一縷的細絲,
- Oct 22 Wed 2014 10:03
新詩欣賞:轉境
作者:周福寶
--------------------------------------------------------
夕陽墜落,晩星出現,
一個多麼清晰的呼喚,
當我划著舢舨出海時,
- Oct 22 Wed 2014 09:59
新詩欣賞:落羽松的感嘆
- Oct 22 Wed 2014 09:53
新詩欣賞:我的精神力量
作者:周福寶
--------------------------------------------------------
願我有充沛而自由的精神力量,
像一條獨自向前奔騰的大河,
自始至終推動和增加它的力量。
- Oct 22 Wed 2014 09:49
新詩欣賞:守護
作者:周福寶
--------------------------------------------------------
樹木會枯萎,樹木枯萎了會倒下;
雲氣㑹哭泣,把眼淚灑落到大地;
農夫㑹耕地,然後他㑹躺在地裡;
- Oct 22 Wed 2014 09:42
新詩欣賞:愛
作者:周福寶
--------------------------------------------------------
愛是一種瘋狂熱情的奇跡,
星星會唱歌,岩石㑹爆裂,
山峰㑹飛舞,大海㑹奔騰。
- Oct 08 Wed 2014 09:28
小品欣賞:佛教論身病與心病
作者:周福寶
--------------------------------------------------------
【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隨身,或身隨心。】
我們的身心是互相影響的,身病必然導致心病。諸如心理因病痛而產生苦惱、沮喪、悲觀等情緒變化,也會使意志喪失力量,變得精神不振等。而心病又必然導致身病,如人懮鬱過久,則導致身體䇔弱、氣血兩衰等情況。王陽明的詩說:「莫將身病為心病,可是無關卻有關」,就是說身體的病患會使人產生心病,這就是普通人身心相隨,互相影響。身對於心是決定的,身影響心;心影響身,我們可以通過心理訓練來調節改善心理狀態。如果我們知道正念(調心)的方法,即便我們現在處於心理病態之中,我們還是可以隨時調正念頭,用正面的心理活動導致健康。
- Oct 08 Wed 2014 09:27
新詩欣賞:夜月思念
作者:周福寶
--------------------------------------------------------
大溪一輪月,萬籟蟲鳴聲,
秋風吹瑟瑟,總會憶故人,
何日再相聚,明知汝歸塵。
- Oct 08 Wed 2014 09:21
新詩欣賞:危機
作者:周福寶
--------------------------------------------------------
你像雷達般的耳朵,來回的收聽;
你那大大的眼睛,迴轉不停。
你挖了許多地洞,作為藏身之處,
- Oct 08 Wed 2014 09:20
新詩欣賞:無限的愛
作者:周福寶
--------------------------------------------------------
如果我尚未得到妳全部的愛,
那就表示我將永不會全擁有。
我不能用呼吸吹動一聲嘆息,
- Oct 02 Thu 2014 10:58
新詩欣賞:長相思
- Oct 02 Thu 2014 10:55
新詩欣賞:白樺樹的冬天
作者:周福寶
--------------------------------------------------------
它脫衣穿衣;卸妝上妝,
有時茂盛;有時凋零,
重復的細節,年年如此。
- Oct 02 Thu 2014 10:51
新詩欣賞:愛侶
作者:周福寶
--------------------------------------------------------
我感激妳提升我內涵的飛躍,
妳幚我激發我敏銳的感覺,
也調節我睡時憇息的節奏。
- Sep 29 Mon 2014 11:16
新詩欣賞:花
作者:周福寶
--------------------------------------------------------
我曾無意中把蒲公英的種子,
朝花園的地上撒下。
萌芽稍大後,人們說長得是野䓍,
- Sep 29 Mon 2014 11:11
新詩欣賞:妳說好嗎
- Sep 29 Mon 2014 11:06
新詩欣賞:戀歌
作者:周福寶
--------------------------------------------------------
最溫馨的愛,讓我走不開,
再怎樣的挫折也不㑹對妳倦怠。
希望在這有生的日子裡,
- Sep 29 Mon 2014 10:52
新詩欣賞:緣份
作者:周福寶
--------------------------------------------------------
在電臺候客室,
那個穿得像鄉下姑娘般,
玖瑰花的長褲,
- Sep 15 Mon 2014 09:57
小品欣賞:出家與覺悟
作者:周福寶
--------------------------------------------------------
佛陀當初是拋棄家庭去求解脫之道的,由於出家,才更能深刻地理解人生,這也是事實。如果在家裡,就㑹被許多瑣事束縛而拘束了自已的心,因此對人生的問題,無從做深入的思考與冥想。再說人是最易受環境左右,任何人都想早早修得擺脫環境的能力。但是請仔細想想,人是群居的動物,離開了社會,就不可能有個人。就算你能在孤島上獨自營生,則有沒有必要覺悟,就成問題了。人的問題產生於人與人之間,亦即社會生活造成的苦惱和痛苦,這才有覺悟的必要。斷絕與他人的關係,獨自過著隱居的生活,這行為本身,已否定了人的想法,即使覺悟了,這種覺悟又有什麼意義呢?說得明確一點,(覺悟)是在於了解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力謀人類全體的幸福,離開了社會,即使了解上述這一點,若不付諸實踐,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佛陀時代的印度,有許多情況促成出家修行的習俗。首先,當時是戰亂時期,想營造今天這種安定社會中的美滿生活是很困難的,有了家累,倒不如過著獨身生活,出家是為厭世離俗,是當時人的心理傾向。再說當時的種姓制度,僧侶的地位崇高,連盜賊也不敢對出家修行者有踰越的舉動,當然僧侶也沒什麼財產好搶奪的。但是我們也可從當時一般人對出家僧侶佈施的熱忱態度中可見,也因此,他們的生活絕不㑹成問題。再說,氣候非常溫和,只需一件袈裟,或住洞穴或棲大樹下,生活也頗安適。
基於以上種種理由,當時不僅是男人,也有女人出家的例子,但是並不是以出家為目的而和社會隔絕的,僧侶們常至村莊或市鎮伺機引導人們向善。換句話說,修行的目的在於積極做傳道工作而勸導在家人信仰真理,謀得社會的和平與安寧。因此,在深山修行只是悟道目標的第一階段罷了,過了此一階段,就應該積極走向人間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