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是任何生命過程的必然規律,雖然它不能抗拒,但是能夠延緩。隨著國際人口老齡化趨勢的迅速增長,探討衰老機理及養生抗衰研究已成為醫學領域中的熱門課題之一。
一、中醫學對衰老的認識
醫學對衰老的理論認識及抗衰老的醫療實踐歷史悠久,歷代文獻著述也非常豐富,因此運用中醫理論抗衰老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優勢。現帶研究表明,五臟虛損是衰老的基礎,而情志內傷是致衰的因素之一。人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的關係,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外界的各種精神刺激只要作用於有關內臟,就能表現出情志的變化。所以人的情志是人體對客觀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屬正常的精神活動範圍,並可致病。但是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就會影響人體的生理,造成氣機升降失調,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或加速機體的衰老。
二、西醫對衰老的認識
西醫學對現在生物學的模式,向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轉變,並以開始從生物、心理、社會諸因素的相互關係和作用中去考察健康發展和疾病防治的規律。社會心理因素直接作用於機體的一個或幾個器官或系統,或通過心理過程做出反映而影響心理上的完整和健康。如環境緊張它可使人的心理狀態失去平衡,造成心理上的和情緒上的波動,引起機體功能的變化,從而導致人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傷,這些已被現代醫學所確認。最近瑞士蘇黎世大學醫學家漢斯‧繆勒經過實驗證明許多心理疾病是有基因基礎的,繆勒說無名焦慮和煩躁感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大約有1/5的普通人一生中至少會發生一次。過去人們都是從純粹的心理學角度探討其病因,比如社會環境的影響和人生不幸的經歷等,只是最近幾年才以基因角度研究這樣疾病是否有生理基礎。他的實驗結果為開發新的心理調整提供了新的依據。
三、調整心理養生防衰的辦法
(1)、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是養生防衰的最有效辦法
健康的定義不僅是沒有疾病,而是身體和精神狀態都能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對各種刺激和損害都能進行敏捷的反應和調整,其中就包含了要有健康的心理,這是搞好老年保健的重要環節之一。人的身心兩方面是互相作用、相互影響的整體,是生命過程中物質和精神的兩根支柱,缺一不可。精神支柱對老年人更為重要,現代科學證明,情緒活動不僅是一種心理反應,還伴隨著明顯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改變。精神愉快時,食慾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多,消化道蠕動增強。精神抑鬱時則相反,精神情緒的不安和緊張,不但可使血壓升高,還可使血中膽固醇含量增加,持續精神緊張可使腎上腺皮質素類固醇分泌過多,抗體形成減慢,機體免疫力降低,內環境穩定破壞,從而易患某些疾病。
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心理)贍養,尤其是適應能力比較差的老人。如果缺乏心要的精神贍養,就容易出現沮喪、郁郁寡歡、萬念俱灰的情緒,從而變得思維遲鈍、精神呆板、憂心忡忡。心理學家把以上的反常心態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叫做〝空巢綜合症〞,它對人體加速衰老形成了很大的危害。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還認為人的年齡可分為時序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三種,時序年齡也叫自然年齡,是從出生後按時間計算的年齡,但是按體內器官老化程度計算的生理年齡和按心理狀態計算的心理年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主宰,因人而異的。其中心理年齡對生理年齡影響很大,孔子說:「哀莫大於心死」就是說心先老了、精神垮下來了,就容易患上各種老年性疾病,導致未老先衰。
防止心理衰老對推遲生理衰老非常重要,人的心緒好壞對大腦皮質層高級神經活動和內臟的生理病理活動影響極大,良好的心理是祛病益壽的妙藥,惡劣的心境則是致病的元兇。據英國科研人員調查發現有76%的早衰者在生理衰老之前就出現了心理衰老,所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延緩衰老的最有效辦法。
首先,老年人從思想上要認識到由於組織器官生理功能減退及機體抗病能力下降而出現的體弱多病是常見的現象,要樹立防病治病、預防為先的思想,要正視現實即承認生裡衰退這一客觀事實,再把餘年中尚存的潛力發揮出來,使內心世界變的充實起來。要認識到歲月催人老並不可怕,可怕是人未老而心先衰的心理障礙。人生活在社會中,必須和社會生活有廣泛的接觸,才能維持健康的心理。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的神經系統若缺乏外界環境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功能就會減退;反之,豐富多彩的環境變化和各種信息,有助於提高大腦皮質的功能,防止智力衰退和老年性癡呆的發生。所以老年人要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特長,安排好晚年生活,例如常到大自然中走走,野外旅遊就是一項極好的養生方式。唐詩中說;「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身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這種“悅身性”“空人心”的感受,就是通過旅遊活動給人們身心健康所帶來的好處。近年來回歸大自然的呼聲很高,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大自然的空氣清新,而清新的空氣含有人體必需的負氧離子。它能促進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調節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改善大腦皮層功能,促進造血功能和肺的換氣作用,增強氧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從而使人感到心情舒暢、頭腦清醒,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且對人體壽命的延緩有一定作用。同時老年人要想有健康的心理,就要以科學的精神充實自己的心內世界,要多學習科學知識,以唯物主義世界觀武裝自己。能辨別什麼是真理,什麼是偽科學,否則是非不辨迷信偽科學,就會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形成心理障礙,對身體健康極為有害。中醫學中強調協調人的情志以達到陰陽調和,認為〝七情不調生百病〞,而樂觀的情緒可使精神愉悅,能增強生理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紅樓夢中說:〝不如意的事情常八九〞,在日常生活中七情失衡的不良刺激時有發生,所以要創造良好的心境。正如蘇東坡在談到他的養生之道時說:〝安心調氣〞,就是他的心理調整,他一生雖多遇坎坷但能胸懷大志,給人們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遺產。以上所述都是防止心理衰老、推遲生理衰老的重要舉措。
(2)、用美妙的音樂旋律調整心理是養生防衰的積極措施
當人們在旋律優美動人的樂曲聲中,聽著那似鳥兒鳴唱、泉水流淌、風吹松濤聲、海浪奔騰的音樂聲,真似回歸了大自然,可使心曠神怡。給人以激情,陶冶人的情操,舒展那想像的雙翅,啟迪那無窮的哲理……這就是美妙的樂章,這就是音樂的力量。它可以使人情緒得以宣泄,能使人進入美好的境界,從而緩解緊張和失常的心理狀態,調動人體內防病抗病的積極因素,以達到心理學中的移情、寄託、聯想、暗示和誘導等治療作用。如美國人伊莉莎白‧邁爾斯【《調整你的大腦》的作者】和約翰‧奧爾蒂斯【《音樂之道》的作者】以他們的著述,極力提倡用音樂來調整心理。根布理斯教授則根據心理活動的不同而提出了用節奏旋律的音樂來調整不同的心理,如性格沉穩冷靜的或身體已筋疲力盡的適合於聽節奏慢的音樂, 受壓抑者可聽歡快的樂曲來驅散壞的情緒,那些需要內心淨化的人則應沉浸於懮傷的樂曲之中,這就是用音樂調整心理障礙的療法。我國古代也有運用音樂來調節身心健康的論述,如古人云:〝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音樂治療,是音樂、醫學、心理學結合的產物。人是一個有機體,心和身;精神和物質統一在人的生命系統中,共同影響人體健康。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伴之而來的社會心理問題日漸增多,人體的一些機能障礙是復合因素的結果。由於這些不可忽視的精神心理致病因素日漸增多,從而促使了醫學模式的轉換。解決心理障礙,除心理治療外,音樂已成為治療諸多疾患的良方。有的學者認為;音樂是與語言及其他聲音既相似而又大不同的特殊信息,其三大要素是曲調、節奏和旋律。此外,其還有力度、速度因素。音樂主要通過物理、生化和心理三種作用影響人體,具有一定規律和變化頻率的聲音。振動作用於人體各部位時,胃收縮、腸蠕動、肌肉收縮與舒張、心臟跳動和腦波等隨之產生和諧共振,促使各器官節律趨於協調一致。從而改善了各器官的紊亂狀態,以解除疾患,促進健康。當優美的音樂聲波作用於大腦時,會提高神經及神經體液的調節作用,促進唾液分泌和加強新陳代謝等。音樂的美學形象能對人體產生明顯影響,其心理效應也將緩解軀體的應激狀態,能解除心理扭曲和緊張,為提高自我治癒力創造機會。同時通過音樂抒發情感,也會對植物神經系統產生激活和抑制作用。
總之,音樂與人生各時期發展都密切相關。音樂治療也日益顯現出它的優勢,讓我們用美妙的旋律為養生防衰做更大的貢獻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