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醫的養生概念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養生,乃通過各種醫事活動來頤養生命,即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防止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歷來提倡“未病而治”的預防醫學思想,故對於養生學的研究亦甚為重視。人的生、長、壯、老、巳,自古以來雖然都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但衰老之遲早與壽命之長短並非人人相同。歷代帝王各個生活奢侈糜爛、盡享人間富貴,可以說大多數反而都是短命的,唯有清代乾隆是中國封建帝王最長壽者。主要原因就在於其善於養生,提出〝遠房閨習武備〞;根據他的切身體會,總結出了養生訣竅「吐納肺臟,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由於他愛好廣泛,不僅善騎愛武,而且興趣甚廣,愛讀書、喜書法、善詩文。同時又注意修身養性,一生身體強壯,活到八十九歲仍然神智清晰、過問朝政。可見懂得養生者,經常採取一些有效方法來增強體質、延緩衰老延長壽命,並不在吃喝等方面的生活享受,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此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並上升為理論。中醫養生學說起源久遠,早在《靈樞‧本神》便已提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唐代著名醫家藥王孫思邈之所以能活到101歲高齡,也是源自其注重養身修性,尤其他所寫的《養生銘》很值得後人借鑒。宋朝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序》裡曾解釋曰:「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不自戕賊夭閼,而盡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也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皆得所願〞。這些養生理論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很多具有民族特色,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豐富了中醫養生的內容,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仍有其重要指導作用。深入探討養生理論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當今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尋求健康長壽的養生之道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日常課題。中醫養生內容頗多,本文試從內因角度如脾()、腎、精神方面…,略談一些個人見解。

 

  內因,是指人體的正氣。所謂正氣,是指人體的功能活動(包括調節機能、防禦機能、適應性、康復力等)及其物質基礎(包括精、氣、血、津液)而言,包括陰精和陽氣二部份。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陽化則陰形成,人體的生長發育主要是由於體內陰精與陽氣的“化氣”和“形成”的作用。在正常生理狀態下,陰精與陽氣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中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機體的陰陽平衡標誌著健康,陰陽失調時則疾病乃起。疾病的發生關係到正邪二個方面(邪,指一切致病因素而言),而正氣是發病的決定因素。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僅是中醫發病的理論基礎,也是中醫養生學的指導與思想。中醫認為養生學的保持身體健康、防病、抗衰老、延年益壽的根本,在於人體的內部因素──正氣,因此養生的任務在於維護人體的正氣。

 

  正氣的盛衰又本於脾胃,脾胃居於中焦,在五行中屬土,二者互為表裡。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為胃行其津液。脾主濕、主升;胃主燥、主降,脾胃互相配合,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則氣血充盈,正氣充沛。《脾胃論》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人體的健康情況,既與先天稟賦有關,又賴於後天的調養。故中醫養生學在強調保先天的同時,也非常重視調養後天,先天不足可通過後天調養彌補,所以加強後天的調養是養生的重要原則。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氣以升為健,胃氣以降為和,這是脾胃生理的一大特點。正由於脾胃的這一功能,才能保持飲食的消化吸收及糟粕物質的排泄,以維持人體的生命。人身之精氣的轉輸升降亦依賴於脾胃的升降來完成,因而脾胃的升降作用對人體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只有脾氣得升,谷氣上升得以輸布,元氣才能充盛,生機才能活躍,人體才能健壯,陰火才會收斂潛藏而不妄動。若脾氣不足,升發不及,谷氣升發不足,元氣必然虧虛,生機必然受到影響也不活躍,元氣不能制約陰火,陰火內熾而妄動就會出現多種病症。人的健康、生機的活躍、生命的健旺主要是正氣充足,所以保護正氣必須重視脾胃之氣的升發作用。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適宜〞的尺度

  對男女性生活而論,本來就不該有什麼〝適宜〞的標準。必須因人而異,各自在性生活中去感受,去以舒適、歡樂益身而無任何不良感覺或不良反應來商議,自我掌握。如此夫妻雙雙每天早上有規律地到河邊公園小跑,很好;但久了一旦有人生厭,就應商量何不改去森林公園小跑。或者小跑中有人感覺累了或其他不適,就不要硬性強求跑完計畫的全程,立即調整。在此,我們特別要深入討論人們非常關心與重視的〝什麼是適宜的性交事〞?曾在醫學界有人主張:「男女性交事,以每周一、二次為適宜」,其實是誤導。因為此說離開了具體的男男女女生理與心理健康狀態,而且只講次數不說每次的時間與力度,更沒說性交後的感覺與反應。要麼可能造成放縱;即縱欲,要麼可能造成恐懼與壓抑,都將不利於男女雙方的健康。只能依夫妻雙方的健康、能力、心情為前提,只要和諧、歡樂,特別是無任何不良感覺、反應,加之節制射精次數(或性交四、五次後或再多些次數後才射精),就可以不受次數概念約束,或每周一、二次;或每天一次;或每天早晚各一次,都將是有益的。相反地,如果夫妻雙方健康狀況不好或有病;或性交能力弱;或心情並不好,卻硬性強求每周一、二次為準;或猛力為之;或性交事中後都已有不良感覺、反應(如疼痛、心累、腰痠、腿軟、耳鳴等),其為害程度將同縱欲無異。一句話,因人而異,盡力而為,依感覺為準。

()、節制射精

  是集民間關於彭祖在性交事時控制射精次數,和民間一些有關性欲強、性能力強的男人多具有控制射精能力的傳說並贊同的觀念。即主張每次男女性交事,男方不要每次都射精,而是將要射精的感覺出現時就有意讓雙方暫停運動,休息片刻再運動,當很可能就要射精的感覺時立即停止性交。這樣三、四次或更多些次數後,再行性交事時雙方有準備地射一次精,而且盡量讓陰莖與精液在陰道裏多停留(作用),但這並不同於射精或長時間的不射精。因為精液並不是像西醫學分析的〝只是些蛋白質物質〞而已,它像女人排卵一樣,都是人的生命之本,都含有許多生物活性因子(待研究),不僅是人類繁衍之本,也與自身生命息息相關。如果女人在非孕期中不排卵(不月經),即中西醫稱“閉經病“,不僅可使身體枯萎,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危及生命。如果在男女性交事中,男人射精入女人陰道裏,既可直接有益於女方健康,而且讓精液與女方陰道中分泌物交融後更可有益於男女雙方。雖然其機理尚不明白,醫學必將研究認識。所以,男女雙方都應懂得男人的精液既寶貴,必須節制(不可過分消耗)。但又不可對射精產生恐懼感,怕射精而過分壓抑,妨礙精液的新陳代謝,以至使精液減少、枯竭,其結果與縱欲、過分消耗精液之惡果無異。還有男女性交中,只要雙方和諧,雖然男方不射精,雙方還是有分泌物產生,也都含有許多生物活性因子,同樣對雙方自身和相互有益。

  概言之,男女性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人類正常心理、生理之需求。它可以給人的健康、樂觀、進步、長壽,也可以破壞正常人的心理、生理機能,讓人墮落、衰老、痛苦、短命。在這“需要”與“破壞”之間的界限是迷迷糊糊的,望人們認真理解,掌握“愛”與“迷”的分寸,既充分表達真誠的愛心,用愛心換愛心,而不沉醉迷於男女之情中不能自拔。

四、結束語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性生活

  不少人(包括一些醫生)一提起〝性生活〞就認為是〝男女性交〞(即男人將陰莖勃起,插入女人陰道;再雙方運動,從中感受歡樂)。其實性交事,只是男女性生活的一部份(是狹義的概念),真正講男女性生活,廣泛的包括男女(應該說夫妻)間愛情的多方面交流、融合、感覺與享受。如親切交談可以促進兩顆愛心心與心的靠攏,從而享受心心相印、心心相許的觀樂。相互欣賞情人眼裡的「西施」,讓眼睛與眼睛經常重逢,可永遠享受新婚時外在與內心之美感。親吻可傳達與接受愛心,乃至是狂熱的愛心,從生理而論,絕不單是唇舌接觸的興奮作用,還包括著刺激產生唾液,對各自的良性作用,或者雙方唾液交融另外引起的神奇良性作用。撫摸,包括用輕柔的觸覺感傳遞愛心,或用相對應的技法按摩以幫助養生或治病。娛樂,包括共同進行棋、牌、音樂、舞蹈等娛樂以交換活動得到歡樂,同時消除疲勞。戲耍,這並不是小孩的專利,可讓雙方的心永遠年輕充滿活力。散步,是一種使心理生理放鬆的調節,如果加以交談戲耍則效果更好。關照,問寒暖、送茶食,是傳遞恩愛之情和給予安全感。協助,是平等、合作的愛心表示。這些男女性生活是主動付出與接受時、或共同合作時,雙方都將促使歡樂喜悅的心跳動,從而激發全身各組織器官良好的興奮、抑制與調節,有益於心理、生理的健康。這些性生活所用的時間總的來說,比性交事所用時間多,而且雙方獲得的歡樂享受、給雙方心理生理上的受益也都比性交事多。因此男女性生活的理解,不要再偏向單純性交事上,對男女性生活的安排也應全面考慮、見縫插針、交叉進行,讓人們在歡樂中長壽。

()、男女性生活必須和諧

  既然男女性生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強調雙方和諧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縱然是老夫妻,也會「五扯六奔」「心猿意馬」,很難協同過好性生活,只會極不利於健康。不妨以當今眾多的老夫妻生活(包括性生活)為例分析一下,他們大多有兒女乃至有孫兒女,老倆口面對後代常常保持莊重、拘謹的姿態,以示老輩威嚴。互不談笑,更不嬉戲,甚至早早地長期分室而居。老太太做家務老頭子喝茶,老頭子打麻將老太太看電視,互不陪伴也不協助。縱然雙雙能理直氣壯地同出散步,也習以為常地一前一後保持一、二米距離,各想各的心事。拖著實際是沉重的步伐,沿著既定的路徑往復地走呀走的。這是由於對性生活的偏見與不和諧,簡直是不孤獨甚於孤獨;自我折磨,簡直是自我內傷。怎麼不促進衰老呢?為什麼不開放活潑些?如果人老心不老,也不受傳統輿論慣例束縛,依然像當年年青時一樣,盡心盡力交叉安排和諧地過好老倆口的性生活。縱然有後人或他人非議,常言道「事非朝之有,不聽自然無」,何懼而不和諧地為之?

()、怎樣實現和諧

  男女性生活欲達和諧,必須專一、主動、協同、包容加自信。〝專一〞,是夫妻雙雙相對的愛心之真誠、堅定,也就要求雙雙都一如既往地保持初愛時眼裡的情人形象與感覺。如果這樣,夫妻雙雙在生活中將永遠歡樂,這是和諧的基礎。否則何言和諧,將由於歲月流逝,因疾病衰老使外貌變化;或人生坎坷,遇到較大困難;或在紛繁社交中遇到新歡等,那會使愛心逐漸淡漠,乃至見面就煩惱厭惡,談何養生。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淺析〝必得陰陽之術〞

本文斗膽闖傳統禁區,發“怪"論,是有一定依據而所為。

()、查“陰陽"二字含義

據查中醫學《內經》輯要,有“陰陽"二字相關的論述,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意思是說陰陽是天地間的一種自然規律,也是一切事物分類的綱。又如「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意思是說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的原始能力,對萬物所包括的人而言,男女則是人類發展的原始能力。又如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也。今乃辨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歧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據該篇詞解“兩神",張景岳說:「陰陽也,猶言陰陽兩性」。“搏":作交的意思,“精":指男女的精氣,張景岳說:「天一之水也」。綜合理解,岐伯回黃帝問的意見:陰陽兩性交合之後,便結成一個新的形體,在新體未產生以前的物質,叫做精。又如“陰陽"二字,從名詞上看是抽象的,但具體應用上,有一定物質基礎,這樣就顯示了它的普通性。因此又可稱它是一個機動的代詞,用來說明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和統一性。

以上論述既說明“陰陽"二字,雖係哲學體系中的一個抽象名詞,常用以表示萬物間具有的相對性和統一性。但將它用於實際,例如用在彭祖的養壽術中,特別是實際涉及某種“技"、“法"時,它只能是相關人壽的事物(包括人或技法)的代名詞,絕不可能是抽象名詞概念與抽象的思想方法。在中醫學也明確將“陰陽"用以隱晦指男女人進而性交事。從而分析彭祖養壽術中〝必得陰陽之術〞就是隱言〝男女適宜和諧的性生活術〞。

()、析秘宗教的“男女雙修"與養壽術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彭祖;是我中華民族上古夏、殷時人,在中國歷史上以罕見的長壽和研究長壽術而享有盛名。據查,二千多年來,計有《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山海經校注》、《史記》、《太平廣記‧彭祖》、《神仙傳》…等十多種文獻中,都對彭祖的生平、長壽及長壽術做了記述、推崇與歌頌。

  彭祖;確有其人,他罕見的長壽和畢生研究長壽術也屬實。至於他是否獲八百歲高壽,已難考證,我們就權當是後人推崇、誇張之結果吧。這樣,有利於集中精力探索彭祖的長壽術為什麼沒有傳人之奧秘。

  本文總體分三部分。一是系統分析彭祖的長壽術及奧秘所在。二是分析〝必得陰陽之術〞之含義。三是淺論〝男女性生活與長壽的關係〞。旨在為全面推動深入研究彭祖的長壽術和實踐,起拋磚引玉作用。

一、分析彭祖的長壽術及其奧秘

  據資料得知,彭祖在研讀他師傅的眾多理論著作和受大宛山長壽老人青精先生的啟發,畢生研究養壽術,既獲800歲長壽又總結出一整套長壽理論和技法,可是他沒有親筆撰寫或特意口授記錄傳承。對彭祖的長壽術較為集中闡述的是《彭祖經》一書,是彭祖弟子黃山君在彭祖逝世後,追論彭祖之言而加以闡述的,可是此書失傳。如今,在人們心目中影響最深刻、最普遍的,只有東晉人葛洪著的《神仙傳》中記述彭祖的一篇〈傳〉文了。雖然有人說〈傳〉不是彭祖養壽術的專論,其中還難免有葛洪的渲染加進,但畢竟是一篇中國最早言長壽和唯一保存完好的可研究彭祖養壽術的學術著作。全文前部分是記述彭祖其人,如〝殷王聞聽,親自前往問道,饋贈萬金而不告〞;〝殷王使用計謀,遣心腹採女前去問道,修身有驗,活三百歲。深感靈妙,便心生毒計,想具為獨有,下令不准外傳,欲殺彭祖而斷其源。彭祖預知殷王險惡狠毒,西行避難得生〞。後部分是講彭祖的養壽術。究其大要,又分四個部分:

(一)、養壽之道,但莫傷之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有發達的大腦,具有最複雜、最高超的思維和智慧。大腦意識運動是物質運動最高表現形式,世界上無數的奇蹟都是人腦智慧的結晶。腦是物質進化最高級的產物,腦與身體、臟腑相比較尤其重要,腦是生命的主宰、健康的根基,腦的盛衰決定了人的一切;生、老、病、死、禍福榮辱…。每個人在這或長或短的一生中,都為了生存和發展,在這個充滿複雜矛盾和鬥爭的世界中勞碌奔走,在生命的長河裡不斷漲落、起伏,經歷很多遭遇;很多痛苦、挫折和失落、憂愁和驚恐、沮喪和悲傷,都給人們心身健康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另一方面,人性中陰暗的一面:自傲、自卑、憎恨、忌妒、詭詐、險惡等也無形地在身心中埋下不少禍根。

  人形體上的傷痛是暫時的、表淺的、容易癒合,而心靈上的傷痛卻是長久的、深刻的、難以彌補,它給人帶來的痛苦最大最深最沉。可以說,人身最關鍵、最寶貴、最有價值的器官是大腦,反過來給人帶來麻煩最大、影響最深、危害最重的也是大腦。

  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成立時通過規章規定:「健康……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也就是說,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上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按中華民族精煉的傳統說法:「身心健康、體魄健全」,精神上的健康排在首位,即大腦的平衡是健康狀態的關鍵與核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全世界至少有5億人患有某種精神障礙。其中0.5億人患有精神分裂症之類的嚴重精神疾患;約1.55億人患有神經症;1.2億人患有精神發育遲滯;1億人患有嚴重抑鬱一類的情感障礙;約0.16億人患有癡呆;還有1億人患有癮性精神障礙或外傷或感染所致精神障礙。世界銀行的分析表明,由於精神衛生問題造成的財政支出,在所有疾病中的百分比為:男性10.5%、女性8.3%。僅僅美國由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所造成財政支出每年即高達4011億美元,這個數值相當於美國民生總值的7.3%。由於全世界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較高,某些疾病持續增長(如老年性癡呆),需要精神衛生保健的人數越來越多,精神障礙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潛在影響日益增長。這些因素決定了加強腦醫學領域工作的迫切性,也決定了養生康復的關鍵在於大腦的重要性。

  人的種種思想心理問題,情緒的波動,嚴重影響人體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穩定,威脅著人的身心健康。中醫理論認為:〝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腦組織中,在心理和生理之間起中介作用的關鍵部位是邊緣系統和下丘腦,這個部位即被稱為〝情緒腦〞;也有被稱為〝內臟腦〞。大腦是如此重要,人的一生都在苦苦追尋,最終目的無非是要尋求精神支柱。人們天天都在使用大腦,但很少人去保養大腦,好好珍惜大自然賜給人類最寶貴的財富,真正意識到養生康復的關鍵就是自己的大腦。

  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和豐富經驗的中國傳統醫學,早就提出養生康復的核心在於精神(養神),〝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是’養生康復的根本。它認為人體要達到形神統一、整體養生康復的目的,必須要求人體各部份以及形體與精神養生康復相統一,人體養生康復與自然環境相統一,人體養生康復與社會環境相統一。概括起來是形神整體觀和天人整體觀。在形神關係之中,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在天人關係中,以天(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為主體,人必須適應天的變化而變化,神為人一身形體、行為之主宰,神的變化則是所有變化的主導和關鍵。中醫學的認識與當今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是相一致的,中醫學進一步還提出欲養神則又必須做到一方面養護在外的形體,另一方面又要調攝內在的物質。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守神原則,這裡既有外在的〝避〞,又有內在的〝從〞。〝避〞和〝從〞都是能動的,也就是神的物化,所以養生康復的關鍵在於養神和守神。守神可以全形,保形的目的是為了全神。腦為元神之府、中樞居處、萬神所歸,因此養神實際上就是要保養好大腦。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衰老是所有生物體生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所有生物的一種全身性、慢性的退行性變化,呈漸進性發展過程。在人類,它的主要表現有適應能力減退、儲備能量減少和抗病能力下降。老年人的行動笨拙、反應遲鈍、消化功能減退以及易患感冒而致肺炎發生率高,均證明了衰老表現的存在。這一過程通常開始於性成熟穩定期30~40歲,以後持續存在,在程度上與年齡的增長呈正比關係。

  現在衰老研究表明,每人的健康與壽命15%取決於遺傳因素。有實驗已經證明,微循環功能障礙的出現及發展與年齡的增長呈正比關係。成年人40周歲以後消化系統中某些消化酶的分泌減少,從而影響了機體所需營養物質的吸收。在老年人的血液中,某些有益於健康的絲氨酸、組氨酸與賴氨酸的含量較年輕人減少,而那些無益甚至有害的如酪氨酸、腦氨酸以及苯丙胺酸則呈增多現象。這些生命基本物質的變化,嚴重干擾了組織細胞的生理機能,對衰老的發生發展產生一定的作用。目前十分活躍的〝自由基學說〞也表明人體細胞在代謝過程中可以產生自由基,尤其是超氧離子自由基對機體的長期損害,是促使疾病和衰老發生的原因之一,疾病能夠加速衰老的過程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除此之外,精神、飲食、運動(包括房勞)、社會及地理環境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在衰老過程中起了作用。可以明確的說,在衰老發生時,除了遺傳因素外,人體自身生命構成物質及功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傳統醫學對衰老的研究認為:衰老是人體整體退化的表現,儘管是以某一局部或某一器官形態和功能衰減為主要指徵,但均是整體衰老的局部反映,其中包含了其它臟腑組織形態和功能的衰減。關於衰老的發生機理,提出陰陽、氣血、出入、升降以及虛實等方面的失衡學說,認為陰平陽秘是健康的標誌。陰陽失衡是衰老和疾病發生的基礎,衰老的開始與腎氣虧損有關,痰濁瘀血和六淫等致病因素是促使衰老發生的主要原因。針對老年人多為本虛標實的狀態,提出在治療上不可純補、不可妄攻,其通補兼施、虛實同治的方法對延緩衰老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其中〝法於陰陽〞包括了許多方面的養生道術、藥物和食物。

  陰陽以其廣泛性、相對性、無限可分性,高度概括了自然界中一切相關連事物或現象的對立兩個方面。對人體而言,包括了人與自然以及人體自身及其內部的所有關係。陰陽之間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以及相互轉化的學說內容,可以闡明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對衰老的研究也無例外。

陰陽屬性例舉: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人類和環境的關係

  談到涉及社會環境、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有其共同的因素。可包含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和社會心理的要素。

1.社會心理因素:人類健康和疾病是一種社會現象,在艱苦困難生活的人會提高疾病發生率。發展及轉歸也必然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心理因素著重於個體和內在情緒及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態度和觀念。

2.生物因素:生物中的生命物質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它們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住處的交換,共同構成生物與環境的綜合體…即生態系統。由於人類通過生產、生活經驗的累積,對環境中其生物因素危害健康的規律已有所了解,並有了豐富的預防和控制經驗,因而生物因素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嚴重性已有下降。

3.物理因素:自然狀態下,物理因素一般對人體無害,有些還是人類生活活動必須的外界條件。只有通過一定強度或接觸的時間過長時,才會對機體的不同器官或系統功能產生危害。

4.化學因素:人類生存環境中有天然的無機化學物質、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以及動植物體內微生物體內的化學成分。天然存在的無機化學物質是構成人體的主要物質,有些元素在生物體含量很少,但卻不可缺少,稱微量元素。很多化學元素在正常接觸和使用情況下對機體無害,過量或低劑量長時間接觸會產生有害作用。化學物質在創造人類高度文明,同時也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預估的損害。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想要長壽,但如何才能夠長壽,各有不同見解。長壽與遺傳、營養、環境、運動、氣候、情緒等多方面有密切的聯繫,但從筆者積累的資料及臨床的大量觀察來看,不良情緒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想要健康長壽就要注意養生,而養生的要點在於養心。所謂養心,就是避免不良情緒的影響.避免過度的耗傷心神,就要學會修心養性,注意心理健康。

 

一、古代醫學家、思想家及傳統醫學對心性的認識

  中國醫學及古代思想家、醫學家所說的心,就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它對人的機體起到統帥和調攝的作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講的是人的精神意識對人的機體起到統禦作用、協調作用。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告誡人們要「精神內收…老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淫邪不能惑其心,故合於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懮傷肺,恐傷腎。」進一步說明了情緒對五臟的影響。

  不良情緒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一些醫家、養生家多有著述。如《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上說:「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意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足…多惡則憔悴無歡。」

  三國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稽康更有獨到見解。《稽康中散集》上說:「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精神意識對形體來說,就好比君王對國家一樣起到統率的作用。精神在內部躁亂不安,那麼外部的形體就會受到損害;就如國君高高在上,昏庸無道,國內的老百姓或社會秩序就會亂作一團。人的精神狀態可以使人健康長壽,也可以使人百病纏身。所以稽康告誡人們:「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之立,神須形以存,安心以全身。」他所講到的〝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就是養生的核心和要點。正像《莊子》所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其大意是;人的精神意識要經常處於清靜狀態,不讓心神受到外界過多的干擾,要少思寡欲,這樣人才能健康長壽。古代多數醫家的長壽經也證明;養生重在養心,養形不如調神,唯修心養性才是祛病延年的玄妙竅門。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問題的提出

  中華民族人體生命科學的傳統導引養生學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氣對於人體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種生理功能。故《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張景岳曾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內經‧攝生類》﹞。

  中華民族傳統導引養生學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科學研究證明,不僅人是物質的,整個人類世界也是物質的,而且是陰陽之氣相互作用的結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氣是運動的物質實體,其細無內,其大無外,一切事物都是氣運動的結果。故《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萬物當然也包括人在內,《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一切實踐證明;〝生命是整個自然的結果〞﹝《自然辯證法》﹞。

  人體的氣主要由元氣(又名〝原氣〞〝真氣〞)組成,是人體活動的原動力。人體除了元氣之外,還有宗氣、衛氣、谷氣、水氣、正氣等。上述之氣在導引養生學常提及,唯獨和氣人類提及較少,而在醫學典籍中亦很少有人提及,這是因為一般醫家與導引養生學家很少探索到和氣之科學價值。和氣生財;和氣健康長壽;和氣則滿室生輝;和氣則家業興旺子孫萬代繁榮昌盛。和氣主生於大腦,波及於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乃至人體全身每一個細胞。

  和諧論是和氣學說的一個飛躍,和諧使氣由頭及全身,不僅能却病健身且能延年益壽,永保青春活力。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中華民族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包括《靈樞》和《素問》,簡稱《內經》。其對養生方面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可說是第一部討論養生理論的淵源之作。雖然是原始的、樸素的,但絕大部分均與現代科學暗合。它是古人經過長期與疾病做鬥爭中所累積的寶貴經驗,並通過長期實踐而總結出的理論,是一份寶貴的遺產。

一、天人合一整體觀

  所謂〝天人合〞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體是一有機的整體,與外在環境不可分割。《內經》認為;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和萬物一樣,都應與自然環境相適應,與自然界息息相關。若自然界發生變化,人體亦發生與之相應的反應。如夏陽氣發泄,人之氣血多趨於表,故多汗而少尿;秋冬則陽氣收藏,人之氣血亦趨向於裡,皮膚緻密,故多尿而少汗。又如春多風病,夏多熱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某些慢性病又往往是氣候變化或季節更替時發作或增劇,這些都體現出人與自然的關係。

  《內經》又把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季分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象徵人整個生命的生、長、老、病、已(死)。認為人們應掌握和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健康。《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陰陽…〞,〝有至人者,和於陰陽、調於四時…〞,〝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合、從八風之理…〞,〝有賢人者,法則天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這是說;古代不同程度的高明養生家,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和掌握自然的多種規律,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善於掌握人體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並積極主動地利用自然界變化規律以避害就利,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更詳細論述人們對於四季中的調養大法;如〝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人們應在自然界生氣勃勃、萬物欣欣向榮的季節裡,順應天地生發之氣以養舒暢活潑之〝生〞。〝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人們在這萬物發育成長的季節裡,應順應自然界繁榮茂盛之氣以養〝長〞。〝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人們在萬物成熟收成的季節裡,應效法天地收斂清肅之氣,使神志寧靜以養〝收〞。〝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人們在此林木凋零、昆蟲蟄伏、水冰地凍、萬物閉藏的季節裡,應當避寒就溫,法天地閉藏之氣,使陽氣潛藏於內以養〝藏〞。並認為春夏兩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屬於陽氣旺盛的時期,對於人體則應注意養陽;秋冬是萬物收藏的季節,屬於陰氣收斂的時期,對人體應注意養陰。此〝養陰養陽〞之道,即順應自然變化之道。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又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結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得道」即懂得養生的道理之意,從此可知《內經》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論述對養生學的意義是何等重大。

二、不治已病治未病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許多研究證明環境中的許多細節,可能是導致腫瘤發病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包括飲食習慣、營養素攝入不足、過多以及環境汙染,還有就是情感…。正因如此,有些專家就稱這些現象為「生活方式癌」。如果說想要遠離這些困擾,那麼選擇較「科學」的生活方式,即去掉不良陋習,將會是不錯的方法。在此向大家進一步介紹導致癌症的原因:

一、生活方式致癌

生活方式致癌的因素比較複雜,有的是促進癌症的發展,有的則是誘發癌症的因素。詳訴如下:

          1.食物致癌

  有報導指出;50%的婦女和30%的男性所患的癌症中,與每日飲食中的成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例如長期吃某些酸菜或是黴菌汙染的食品,就是引起罹患癌症的兇手!此外,從流行病醫學資料中也可了解到,大概有50%的癌症是消化系統或者是膀胱出了問題,而這些部位都是食物、或是食物經過消化以後的廢物,在人體內停留比較久的部位。這些在在證明了;不當的飲食習慣,終將把自己的身體帶向絕路!

  台灣人習慣吃熱炒,炒菜時的油煙是嚴重的致癌物質。做為廚房主人的家庭婦女,吸入此對人體不友善的油煙也是最多,而這也是導致女性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香香酥酥的油炸食品,任誰看了聞了都容易食指大動;不過這些油炸物,因油煙及油脂加熱後產生了化學變化,極易讓環境與食品本身產生有害物質而導致致癌因素,尤其是反覆加熱的油,其中含有醛酮、低級脂肪酸、氧化物、環氧化物、內脂及熱緊合物等誘癌物質,多食實非人體之福。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中,出土了一批包括不少已經失傳的先秦古書在內的帛書,約十二萬字。這批帛書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哲學思想以及天文、地理、軍事與醫學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新資料。

 

  帛書中除發現有早於《黃帝經》的多種重要醫經方等醫學佚書外,還有《老子》兩種寫本,即甲本和乙本。特別是乙本,在它的卷前有〈經法〉、〈十大經〉、〈稱經〉和〈道原經〉四篇佚書。全書除少數幾篇文字略有殘缺外,其余均保存甚為完整。有人認為,這四篇佚書,就是《漢書‧藝文志》的〈黃帝四經〉。其中〈經法〉以講法為主,〈十大經〉也講用兵和戰爭,〈稱經〉講權衡與輕重,〈道原經〉為權究道之本源。因此,有很多內容是原老子《道德經》中所不講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而且如〈十大經〉篇的文體格式和用語又都和《黃帝內經》很相似,從而受到不少養生防衰之道的新體會。現將其有關延緩衰老理論與方法做如下敘述:

 

一、           黃老哲學與《黃帝內經》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進入四十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睛的晶狀體逐漸失去彈性而變硬,睫狀肌的功能有漸漸變弱,眼的調節作用也逐日減退,造成近距離工作視力困難,或者閱讀也覺得視力漸漸模糊。這種因為年老退化、年齡增長造成的生理調節減弱稱為老視,此病症在傳統醫學屬於「能遠怯近症」的範圍,俗稱「老花眼」。中醫學認為年紀老了、身體虛弱了,肝和腎的精漸少,或者是勞瞻竭視,陰血就暗損、陰精不足,不能斂陽救目,目中光華雖可發越於外,不能收斂近視,想要看清近的物品,就要配適當度數的凸球透鏡,用鏡片加以輔助。

  筆者今年六十八歲了,雖然已過花甲,接近人到七十古來稀,但還未出現老視,不戴老花眼鏡也可看書讀報、正常工作。有人問我為什麼過六十眼不花?我的回答是「得益於天天搓腳ㄚ」。做法是這樣的:『每天早上起床,用右手搓左腳掌湧泉穴100次,再用左手搓右腳掌湧泉穴100次,要用力搓熱為度,晚上睡覺前再搓一次更好,』

  搓腳為什麼眼不花呢?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的病變能產生肢體局部的反應,局部的刺激也能治療臟腑的病症。人的手掌、腳掌上有很多穴位連繫著內臟。實踐證明:刺激手掌和腳掌能疏通氣血津液,調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病保健的目的。用手掌用力搓腳掌,手掌和腳掌都得到了刺激,所以治療效果優勝。再則右手對左腳、左手對右腳,這種對頂角陰陽交替的形式,使保健治療的效果更勝一籌。

  明代眼科專家傅仁宇撰寫的《審視瑤函》中,關於如何預防眼病的論述中曾提到:「丸六物」,即每天服用六味地黃丸補腎,「長服不已,非但明目,且亦延壽」。湧泉穴為腎經脈起點,搓此穴有補腎作用,每天搓就等於每天服用六味地黃丸,可使腎之精氣充盈,腎屬水,水生木,腎經旺盛亦可使肝之精氣旺盛。肝開竅於目,肝腎之精氣旺盛,可使臟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目血能視,因此可使年過花甲之老人視力不減。

  我的實踐還證明:堅持用手掌搓腳掌,不僅可以耳聰目明,還可以使人身輕體健。我現在雖然已過花甲,但是心臟正常、血壓正常、血脂正常,一身無病精力充沛。說明搓腳掌尚有健身益壽的作用。

  用手掌搓腳掌可明目健身,此法簡便宜行,但必須持之以恆堅持天天做。我的臨床實踐證明:若能天天堅持此法,還可預防老年性白內障。中醫認為;老年性白內障多因年老體衰,肝腎虧損、精血不足或脾失健運,精氣不能上榮於目所致。堅持此法可使其年老體健、肝腎旺盛、精血充足,精氣皆上榮於目,因此可使老年人不發生白內障。筆者是中醫,對眼科特別有興趣,在對病人醫眼的過程中,我將此法傳授給患者,他們當中大多數人三天新鮮,未能堅持天天做,所以效果不佳。而能持之以恆堅持天天做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雖然有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是〝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大家都很害怕談「老」,為什麼?

B:「老」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老不可怕,老要老的有「品質」,什麼是「老的品質」呢?就是「老而不衰」、「老當並壯」!我們也可以藉此機會,談談中醫養生防衰的學理與經驗!

一、保養精、氣、神

中醫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

精,泛指人體一切營養物質,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精主要由腎來管理,常常有「腎精」之稱。「人始生,先成精」,精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生殖、衰老過程。

氣,是維護人體整個生命活動需的精微物質。是推動人體臟腑組織機能的活動力。它既是物質的代稱,也是功能的表現。氣在人體有推陳佈新、溫煦臟腑、防禦外邪、固攝精血、轉化營養的重要職能。「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能周流不息,如環無端,人體則健康無病,故古人說:「氣是添年藥」。現代實驗研究亦表明:「氣」可能是免疫力行成的物質基礎。故氣不可耗、不可滯,消耗則多病。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的養生概念,是歷代醫學家研究的重要部分。我從事養生二十多年,依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就中國醫學的養生思想、養生與遵循道法、養生與修心養性,簡略敘述如下:

一、養生的思想

簡單的來說,養生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有組織有系統的安排人們生活的方法。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之下,運用適當的方式,適應自然規律維持人體生命的活動情形,就稱為中醫養生。其目的是要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其最主要的關鍵是補強臟腑、扶正去邪、強本固元、保養真氣。起到保健身體、防病抗衰老的目的。

二、中醫養生需要遵循道法

其實中醫的養生是源於古代道家的形而上的哲學思想─『法於自然、反璞歸真』。道家創始者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間所提示的道,乃是老子思想體系的中心。《道德經》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這裡所謂的「一」是指宇宙間氣的合稱,「二」是指陰陽兩儀。《內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妙真經》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固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道」相當於現代哲學的自然法或自然規律,它闡述了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思想,所以必須循道。

人類進化是順應大自然,在改善改造大自然的當中才了解「道」的存在。而且將養生的方法與如何遵循,兩方面應怎樣〈相守〉與〈相保〉相互的關係,兩者相互為用均不可偏廢的道理,早就警告世人了。最古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慾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這就是古人養生的法則。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