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腧”與“俞”“輸”義通,有轉輸的含義;“穴”是孔隙的含義。在歷代的文獻中,腧穴有“砭灸處”“節”“會”“骨空”“氣穴”“氣府”“孔穴”“穴通”“穴位”等不同名稱。《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在論述腧穴時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靈樞‧小針解》進一步解釋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這些論述說明了經絡與腧穴的密切關係,即腧穴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體內臟腑組織器官有一定的內在聯繫,並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經絡腧穴與臟腑相關,內外相應,這樣就使腧穴←→經絡←→臟腑間相互聯繫,內通外達。臟腑病症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腧穴施以刮痧針灸,也能通過經絡作用於臟腑。腧穴是針灸刮痧等施術的部位,故欲將針灸刮痧治療得當,就必須要掌握好腧穴的定位、歸經、主治等基本知識。

 

一、腧穴發展與分類

  腧穴是人們與疾病鬥爭過程中陸續發現的,它的發展經歷了不斷提高、完善的漫長過程。最初人們以病痛之處作為“砭灸處”;即以痛為輸,隨著對體表施術部位及其治療作用的長期臨床觀察、認識逐步深入,才陸續為腧穴定位、定名,逐步形成了有固定名稱、明確部位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理論。以後通過歷代醫家的整理、考訂,又以經脈為主線對腧穴進行系統歸類。如《內經》以有名有位、有位無名、以痛為輸等形式載述腧穴,並對部分腧穴進行了初步分類,如各經的“脈氣所發”、五輸穴、絡穴、背俞穴、募穴、交會穴等,雖不完整但反映了腧穴理論的早期面貌。魏晉年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對腧穴作了全面理論和整理,為後世腧穴的發展;特別是腧穴歸經奠定了基礎。唐朝貞觀年間,甄權等人考證明堂孔穴;孫思邈彩繪“明堂三人圖”。北宋王惟一重新考訂黃帝明堂,厘正腧穴定位,編撰《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鑄造針灸銅人。元代滑壽的《十四經發揮》對經脈循行和腧穴的聯繫進行了詳細考訂,將任、督脈與十二經脈相提並論,合稱〝十四經〞,並將腧穴按氣血流注進行排列。清代名醫李學川的《針灸逢源》將十四經穴數目定為361穴,一直沿用至今。

  人體的腧穴很多,一般分為十四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十四經穴是指歸屬於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它們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又簡稱〝經穴〞。經外奇穴是指既有明確位置,多有固定穴名,但尚未歸入十四經系統中的經驗有效穴。有稱〝奇穴〞〝經外穴〞。阿是穴是指以病痛的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刮痧部位,隨病而定沒有固定位置和具體穴名的一類腧穴。其它反應點等其稱謂始見於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裏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又稱“不定穴”“天應穴”等,溯本求源乃始自《內經》所言的〝以痛為輸〞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武崙  

作者:周福寶

--------------------------------------------------------

傍晚;閑坐在大武崙海邊,

海風從基隆嶼的旗幟上吹起,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經絡的作用

(1)、聯繫內外,網絡全身

  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聯繫,使機體內外上下保持著協調統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相互聯繫有機配合,主要是依靠經絡系統的連繫溝通作用來實現的。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縱橫交錯、入裡出表、通達上下,從而使人體的各臟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繫起來,如《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

(2)、運行氣血,協調陰陽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依賴經絡的傳注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濡潤全身臟腑組織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這就指明了經絡具有運行氣血、協調陰陽和濡養全身的作用。

(3)、抵禦病邪,反映病症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萬華區社區大學(http://www.whcc.org.tw/Course/CourseIntro.asp?AA=ALL )

 

周二晚上班  特殊刮痧療法

 

周三晚上班  全息經絡刮痧療法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息經絡刮痧法是全新自然療法,其獨特的方法集診斷治療和預防於一體而沒有副作用。在此詳細介紹全息經絡刮痧法防病、治病的機理與優勢和臨床應用。

第一節、全息經絡刮痧的機理

  全息經絡刮痧法廣泛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特別是對疼痛性疾病有立竿見影之效,並且能有效的預防疾病,還能夠準確、迅速診斷疾病。為什麼不打針、不吃藥、又不用任何儀器,僅靠刮拭皮膚表面的經絡穴位和全息穴區就能診病、治病、防病?此法以生物全息理論和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刮拭的是內臟器官,四肢對應於體表的全息穴區和經脈功能活動反應於體表部位。刮拭後的局部汗孔開泄,促進邪氣外排;同時又可以疏通經絡、宣通氣血、振奮陽氣、補氧祛瘀、調理臟腑、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我們透過皮膚的作用;皮膚和臟腑四肢五官的內在聯繫;什麼是痧、體內毒素和人體疾病的關係等幾個方面來說明刮痧治病的機理。

一、皮膚的良性傳導和宣泄病氣作用

  刮痧療法以刮拭皮膚表面特定部位達到治病效果。皮膚覆蓋人體表面,是人體的外界屏障,有皮脂腺、汗腺、豐富的淋巴管、血管和神經末梢。皮膚有感覺、溫覺、痛覺等感覺,有防禦功能、呼吸功能、分泌功能、排泄體內代謝產物和調節體溫等作用。皮膚的調節作用、平衡作用和代謝作用,使其對外界的刺激有極強的敏感性、調節性和傳導性。反復刮拭刺激後,被刮拭過的局部部分細胞蛋白質分解產生組織胺或類組織胺物質,促使皮膚汗孔開泄、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環。同時使局部血管舒縮功能的調整反應增強,增加促進組織的流量,可活血化瘀、活化細胞、改善微循環、促進代謝產物的排泄,有宣泄病邪、排毒解毒的作用。根據現代醫學皮膚─內臟神經反射形成原理,皮膚感覺器官與機體管理內臟器官活動的植物神經關係密切,刮拭皮膚可刺激神經末梢,調節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反應,增強其傳導功能,改善和增強內臟器官功能活動。根據中醫經絡學說和生物全息理論,皮膚和臟腑、四肢、五官、九竅都有一定的內在關係,故皮膚也是臟腑功能狀態外在的表現部位。刮拭後局部的良性改變會透過體內的傳導通路,使相連接或相對應的臟腑器官也發生良性調節反應。

二、排毒解毒,改善微循環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絡分布到全身各部,《內經》在分析說明各部經絡腧穴彼此對應互為影響的多種關係時,還有根結、標本、氣街、四海等理論,也是針灸學中的重要內容。

 

一、根結與標本

()、根結

  根,根本、開始;結,結聚、歸結。《靈樞集注》說:「根者,經氣相合而始生;結者,經氣相將而歸結」。根結所表述的是一種向心性的經氣循行輸注,即從四肢末端流向頭、胸、腹。

  根結的內容首載于《靈樞‧根結》,該篇僅敘述了足六經的根結和手足三陽的〝根、溜、注、入〞的部位。足六經的“根”在下肢末端的井穴,“結”則在頭、胸、腹的一定部位(見表)。竇漢卿的《標幽賦》則進一步指出十二經脈的“四根”“三結”,即十二經脈以四肢為根,頭、胸、腹部為結。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人到老年言行遲

()、精衰火弱話衰老

  生命的美,在於它具有活力,在於它那生生不息的運動。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敏捷的動作、迅速的反應、角力過程中耐力的比拼,無不展示著生命的韻律。這種生命之韻律如果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則是“精”、“氣”、“神”三種生命物質的外在表現罷了。常言道:「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風、火水;人有三寶,精、氣、神」。“人之三寶”是人體內在的物質本源,而且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要素。“精”為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是生命的根本;“氣”為人體的生理功能,是生命的動力;在精和氣的基礎上產生精神、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象的主宰稱之為“神”。精、氣、神三者互相作用、互為因果,貫穿於生命活動的全過程。神氣充沛則人體功能正常而諧調,神氣渙散則人體的正常功能活動即遭破壞。

  人體自然衰老的過程,也是精氣神的變化過程。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把人的生長發育衰老過程分為10個階段,每一階段為10年,其謂〝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氣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50歲開始,由於人的精氣不足,則出現了龍鐘之形、垂垂老態。而在《黃帝內經》中還明確指出作為人體先天之本的“腎氣”與衰老過程有密切的關係。中醫學把決定人體從生長、壯盛、繁育後代、直到衰老的根本物質稱為天葵,天葵以腎精或腎氣的形式存在於人體。男子以八為節律,女子以七為節律,天葵由盛轉衰,人便漸漸衰老。如男子16歲時腎氣充盛,就有了生育能力;48歲時腎氣衰,就有了年老的表現;等到64歲時,天葵衰竭,人就老態龍鍾了。女子相應的時間是14歲、42歲、49歲。中醫學認為腎“主骨”“藏精”“生髓”,一旦腎氣不足,則會表現骨、髓、精的異常,說明精虧、氣虛、神弱是疾病與衰老的重要原因。

  西方醫學家對人體衰老的發生有著諸多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三種理論:(1)溫熱說。這種學說認為生命活動靠的是“溫”和“熱”在體內的流動,當“溫”“熱”減少時,生命也就衰老了。還有人認為當機體的“溫”“熱”逐漸減少時,體內的“濕”也隨之減少,相反地“冷”和“乾”則逐漸增加,從而引起衰老和死亡。(2)火衰說。這種學說認為火是萬物之源,生命的火是由呼吸產生的燃燒,當呼吸停止就引起了死亡。(3)燈油耗竭說。有人認為生命是油燈的火焰,當油逐漸耗盡,人也逐漸衰老而死亡。他們認為衰老是因為體內能量之源消耗的結果,是人本元的自然衰退和匱乏,引起了人體的老化。這一理論一直持續至二十世紀初期。

  “腎氣”自然衰退是衰老的重要原因。由於腎“主骨”“藏精”“生髓”的生理功能降低,直接導致骨弱、骨痛、脛酸、神衰、耳鳴、精力不濟、反應遲鈍等運動障礙,可以說最早出現的衰老症狀就是運動能的異常。有人曾指出,人的衰老最先表現為腳弱無力,但它只不過是全身性運動能力降低的先兆。大多數老年人表現在脊柱和關節發生退行性變形、增生、疏鬆或為萎縮,臨床可見駝背、步態不穩、彎腰困難、關節活動不靈等症狀,所以就有〝人過六十歲,弓腰又駝背〞的說法。衰老不僅表現在骨骼上,還表現在肌肉力量上。衰老時肌肉力量會明顯降低,肌肉縮收力不足,氣力不夠。因此老人會對許多事情感到力不從心,而且部份老人由於肌肉與套性的改變,還會出現肌肉顫動的情況。加之神經系統功能的障礙,老人的反應能力和思維能力均會不同程度地下降,精神趨於委頓,不少人因此感嘆人到老年言行遲。

周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